首頁-->"主義"索引-->"主義"釋義
資本主義 (Capitalism,政治原則) --
 
資本主義曾經名譽掃地一段時間,但是近來漸漸回起。這主要固然是因為全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失敗所造成,但一些學者強調,資本主義受嘲笑,主要是因為它主張(根據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極小政府,而歷史證明這比20世紀移植資本主義的威權主義極權主義政權更加人性化。但是,一些經濟學者堅持,資本主義並不是一種政治教條,或者政治論說,如馬克斯主義那樣,因為自由市場不是一種意識型態,而只是在沒有政治控制下,自然而然發生的經濟現象。
 
社會主義(Socialism,政治教條,運動,和傳統)--
 
社會主義是淡化的集體主義Collectivism,同樣認為在道德上,個人應臣服於社區,但極權和威權的色彩比共產主義的少。有趣的是,在東歐,他們稱先前的政體為社會主義(而不是共產主義),納粹Nazism,則是"國家社會主義"的簡稱。
 
共產主義 (Communism,政治教條和運動) --
 
共產主義,在哲學上,是主張個人的行為必須為社區,或國家謀福利--而不是為了自己本身--的一種政治理論。它是最極端的政治集體主義(collectivism),也需要配合同樣極端的集體,或利他(altruism)的道德觀。在實踐上,共產主義總是形成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或極權主義 (Totalitariansm)。在實際上的政治體系,共產主義有時叫「馬克斯-列寧主義」,因為共產主義和馬克斯主義(Marxism)的革命教條,還有一些受到蘇聯列寧(或中國的毛澤東)革命所鼓舞的國家相聯結。
 
個人自由主義、古典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政治教條和運動,形上學觀念)--
 
在形上學,自由主義認為,人類有自由意志(相對於必然論Necessitarianism決定論Determinism)。自由主義的政治理論(有時稱為古典自由主義Classical liberalism)是支持個人有權利做任何喜歡做的事,只要他們不使用武力或詐騙他人,有時自由主義接近無政府主義
 
個人主義 (Individualism,倫理學的原則和傳統)-
 
雖然個人主義多是關於道德觀,但同樣我們也能談形上的個人主義(只有個別的事物才存在-參見具體論 Concretism),知識論上的個人主義(只有個別的心智,才能擁有知識),政治個人主義(尊重個人權利),和方法學個人主義(像奧國經濟學)。在倫理學上,個人主義是這些原則:獨特的,不重複的個人,應該是行為的受益者,不是任何一種的集體(所以個人主義,基本上也和自我主義一樣,並和集體主義對立)。美國蘭德主義將這e原則根基在"個別人類e生命是終極價值,或是價值e標準" 。(這基本上就是一種人道主義Humanism,或是自然論Naturalism。)差不多所有個人主義的哲學,攏是希臘人、文藝復興者、或美國人(也有中國,或東方人,如佛家Buddhism)。幾乎各種個人主義 e 道德觀,攏是快樂主義Eudaimonism,但也有例外,像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在一般使用上,「個人主義」e意涵,有正面和負面,看使用e人而定。在美國,這差不多是正面的,但其他所在,這有看低,或否定人際關係的意涵。
 
集體主義(Collectivism,政治和倫理的原則和傳統)--
 
集體主義是政治和倫理哲學教條,主張個人的行為應該造福某種集體組織,像部落、某行業成員、國家、社區,等等,而不是個人自己。集體主義在哲學理論上有賴於利他(Altruism)的倫理觀。政治現實中,有很多種集體主義型態,像部落主義(Tribalism)、共產主義(Communism)社會主義(Socialism)、一些型式的工會主義 (Trade Unionism),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等等。集體主義是相當程度的專有名詞,並不太使用在日常生活上。
 
非統治主義、無政府主義 (Anarchism, 倫理和政治教條和運動)--
 
無政府主義在19-20世紀交接期間,曾經是一種暴力的政治運動,但這詞又是描繪一種人和人之間沒有權力和宰制關係的社會的道德-政治理想。就名詞字面上而言,無政府主義追求完全沒有政府的境界。這一點和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政治觀點有所不同(後者追求的不是完全沒有政府,而是有限的政府),而在道德觀(去除人類關係中的強制和主宰)上,他是和理性倫理學相呼應。但,注意,這個倫理面,已被它較為人知的的政治面,還有以往的政治運動所遮蔽。
 
少數統治主義(Oligarchy)--
 
就是少數人統治。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預測最有可能取得控制城市-國家的統治的一小群,可能是那些有大財富的人。
 
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政治教條)--
 
用武力使個人的希望和目標臣服於國家的利益的政治作為,或哲學主張。
 
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政治教條)--
 
極權主義是威權主義,或政治集體主義達到邏輯和實體的極點-國家的政府擁有對個人完全的控制。
 
唯心主義、唯心論、理想主義(Idealism,形上學的傳統和原則)--
 
形上學上,唯心論認為,現實的主體是由理想(心)的東西,或是"非物質"所構成。這麼說,柏拉圖、萊布尼茲,和黑格爾可能是最明顯的唯心論者(萊布尼茲可能是最有一致性的。他說,所有物質,事實上是由一堆小小的"意識"-monads-所組成。這是一種"泛靈論"--Panpsychism。)精神論Spiritualism也類似唯心論,只是他比較指宗教、超自然的實存觀念。柏拉圖可以說是西方唯心論之父,因為他宣稱實存e東西,是觀念(Forms,思想形式),物體只是一些模糊的仿製品。相對於唯心論的,就是唯物論Materialism。在形上學,唯物論通常和主觀論Subjectivism有聯繫;唯心論在知識論上,則和內求主義Intrinsicism聯繫(認為,我們能感受到共相Universals,或觀念)。在一般使用上,理想主義常常是道德語詞,來認定一種有強烈(有時過度的)一致性,和價值感的人--來對照務實主張者。
 
人道主義(Humanism,倫理和哲學的觀念,傳統,運動,和探討路線)--
 
雖然人道主義的定義有點模糊,人性論哲學的專注重心在人道關懷(相對於對上帝,或哲學上的有神論邏輯主義)。人道哲學興起在不同的時期和地方,包括古代希臘(亞理斯多德思想伊比鳩思想),中國(孔教道教,和佛教),文藝復興歐洲,和在美國(有些務實主義,俗民人道主義,馬司諾的人道心理學,和梭羅以及愛默生的思想)。雖然人道主義常和俗民主義個人主義緊密相連,但這並不是必然的。事實上,人道主義有時是一種"人類的宗教",以利他主義和以全人類為由的行動做他們的指導原則(像康德Comte的實證主義Positivism)。人道主義經常是一種心態,或一種思想性質,而不是什麼固定教條,但幾乎被普世認定是正面的性質,除了一些20世紀宗教家,似乎特別厭惡俗民人道者。
 
理性主義(Rationalism,哲學和知識論的探討路線,原則,和傳統)--
 
通常被稱為理性主義者,最早的是笛卡爾(1596-1650),萊布尼茲(1646-1716),和史賓諾沙(1632-1677)。雖然他們宣稱對付經院主義,保衛科學,但他們的論點並沒有比他們所反對的進步多少。舉例說,笛卡爾的科學保衛理論,包含哲學還在掙扎中的二元論,而他的二元論是理性主義的典範:專門,演繹,還極度的抽象。史賓諾沙的倫理學(經常看來和倫理並無關係)則是理性主義哲學的高點:完全的演繹,而以歐幾理得元素的幾何體系為模型。理性主義以它的演繹和抽象的推理,傾向喜好哲學上困難的分支(像知識論),而幾乎完全忽略倫理和政治的關心。理性主義這個詞,經常就指過度演繹方式的思考,和塑造現實來湊合他的理論了解,但這多半是心理上的認定,不是哲學定義。有時,特別是在哲學領域之外,理性主義的使用,也根據基本尊重理性的意義,或指理性(對照神怪主義)應扮演人類生活的更大角色。
 
經驗主義(Empiricism,知識論的教條,傳統,探討路線)--
 
歷史上,經驗主義是對過份的經院主義Scholasticism以及中古世紀理性主義Rationalism的反撲。典範的經驗主義者有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柏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1753),和休謨(David Hume,1711-1776)等,隨著早期的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企圖把科學建立在更堅實的基礎上,而提倡以歸納和現實為基礎的知識,而非議演繹和理論知識。經驗主義者相信,經驗是唯一的知識來源。不幸,洛克的知識觀,趨向呈現主義(Representationalism),以致經驗主義墮入休謨的懷疑主義Skepticism主觀主義Subjectivism。一般說法,經驗主義是正面的,他和科學,及實際行動相聯繫(有如務實主義Pragmatism)
 
非理性主義(Irrationalism,知識論和倫理學的教條或原則)--
 
非理性主義是比較極端(或病態)的主觀主義Subjectivism,認為知識和價值是相對於每個各別的人,並揚棄理性而提倡非理性(比情緒主義Emotionalism 還激進,而負面)。很多20世紀的藝術和文明,可以說是屬非理性主義,特別是受到一些虛無主義Nihilism,和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的影響。
 
俗民主義(Secularism,倫理和形上學的觀念)--
 
俗民主義的原則是,上帝或純精神的東西是不存在的。有時字面的意思沒有那麼強烈,意涵接近人性主義(Humanism),也就是這個世界的事務才是倫理學和人類生活最緊要的(就此意義,亞理斯多德主義和其他古典哲學,應屬俗民主義secularism者)。因此,無神論是俗民主義的一型,但不是所有俗民主義者都是無神論者。在通常的用法,俗民主義也意涵非道德主義 (Immoralism) , 但不比無神論強烈。
 
馬克斯主義(Marxism,哲學,特別是政治的理論,傳統,和運動)--
 
馬克斯主義是這個詞,用來談自認為是馬克斯(1818-1883)追隨者的思想家。然而,馬克斯本人說過,他自己不是馬克斯主義者!馬克斯主義者不太談倫理問題(他們繼承黑格爾,對個人興趣缺缺),但如果談起,通常是貶損為不夠"激進"或"階級覺醒"(根據馬克斯的銘言:輕蔑就是政治)。雖然馬克斯主義跟隨著黑格爾,認為個人並不真正存在於群體之外,對馬克斯主義者個人的經濟階級才是緊要的。馬克斯主義者繼承黑格爾對歷史辯證的瞭解,但他們的方式是辯證唯物論Dialectical materialism,和黑格爾的唯心論相對立。很多馬克斯主義者宣稱他們的哲學是一種人道論Humanism(而這種說法,致使馬克斯主義一開始在世界很多地方受到歡迎,包括中國),但馬克斯-列寧主義的政治體制,證明是一種極權主義,所以實在是反人道的。
 
物質論(Materialism,形上學的原則和傳統)--
 
物質論認為,這個世界真正實存的事物是物質,在不同的狀態和運動(如原子或其他粒子)。所以,物質論和觀念論相對。物質論認為所有關於靈魂e談論,是完全無稽,到退回古早敗壞的精神論Spiritualism和生機論Vitalism(就是指唯心論Idealism)哲學。注意,因為物質可以完全用物理和數學的描述來認知(見化約論Reductionism),物質論趨向被用來大力支持決定論Determinism
 
精神論(Spiritualism,形上學的教條或觀念)--
 
精神論是用來說明一些信念,認為世界有精神實體存在,或者是有精神世界,或領域,存在,或超越物理世界之上。有時後,精神主義也用來指一種把對"較高的世界",或"死後的生命"的關心,放在對"這個世界"的關切--譬如賺錢,或追求快活--之上的信仰或作法(一種和俗民主義secularism相對的理想主義idealism,或禁慾主義asceticism)。類似的脈絡,精神論也可以說是神秘主義mysticism的別稱,雖然後者比較屬知識論,而非形上學。一般上的意思,精神論是一種近於新世紀宗教,通神,或甚至附身學。

 
主觀主義(Subjectivism,倫理和知識論的教條和傳統)--
 
比擬固有主義Intrinsicism,對照客觀主義Objectivism,主觀主義指傳統--遠自古早希臘的詭辯家--所有的教條中, 否定知識和價值會有任何實存的基礎,所以堅持知識和價值是相對的。當然,並非所有的主觀主義者都有完全的一致性,因為純粹,不打折的主觀主義等於是自閉主義solipsism。尤其,主觀主義在哲學上有負面意涵,它指深刻個人化的相對主義,或甚至是情緒主義,或非理性主義。在當今文明,社會型的主觀主義或相對主義最被接受,和受知識界尊重,例如因襲主義conventionalism馬克斯主義marxism(根據經濟階級的主觀主義),民族本位主義(種族,或國族相對主義),諸如此類。
 
自閉主義(Solipsism,知識論的觀念)--
 
主觀主義相對主義到達極點:自閉主義者嚴守自己的教條,甚至到宣稱他無法得知物理現實和其他人類是否存在的程度。自閉主義者相信知識是如此主觀,以致於"我"真正能知道的只是我自己"。
 
懷疑論(Skepticism,知識論的探路,原則,和傳統)--
 
這個詞取自希臘字"觀望",是描述一種思考者對幾乎任何事情,都採取"等著看"的態度。懷疑論是對任何知識的宣稱,都加以懷疑,經常會到完全不信的程度-所以懷疑論,實際上可能成為主觀主義或甚至自閉主義。尼采和休謨是兩位哲學上重要的懷疑論者,然而,事實上這懷疑傳統卻是遠久自古希臘到現在。懷疑論當然並非是壞事,當我們談到"合理的懷疑"是指一種質問和思考,不輕信習以為常的智慧。極端的懷疑主義有時稱為Pyrrhonism, 套用古希臘懷疑論者Pyrro。
 
黑格爾思想(Hegelianism,哲學的體系和傳統)--
 
黑格爾思想是指黑格爾(Hegel,1770-1831)和他所開發的哲學傳統。黑格爾自己並沒有強有力的道德立場,因為他對歷史變動比個人更有興趣-可能他甚至認為個人並沒有獨立的精神存在,而只是集體意識的一部份。黑格爾的絕對觀念論absolute idealism常常和主觀唯心論Subjective idealism或康德(Kant1724-1804)的超越觀念論Transcendental idealism相對照。他把史賓諾沙(Spinosa,1632-1677)的絕對論Absolutism翻新,作為他的政治學說的基礎,宣揚所謂的"國家有機論"。這是一種在哲學文獻中最徹底的集體論之一(柏拉圖也曾傳揚這種學說)。黑格爾可能是第一個把歷史思考為一種辯證,這啟發了馬克斯的辯證唯物論教條。對照起來,黑格爾,是個激烈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唯心主義idealism的信奉者,幾乎到達精神主義Spiritualism的程度。
 
辯證唯物論(Dialectical_materialism,政治學和形而上學的教條)-
 
辯證唯物論是由馬克斯所主張的歷史學說和教條。字面上(來自希臘文),"辯證"意思是對話或交談,但是黑格爾的辯證瞭解,是把歷史演進放在被決定了的段階上。馬克斯主義物質論用經濟階級的概念取代黑格爾的集體意識(見黑格爾思想)。依此,辯證唯物論教條認為歷史演進是主要基於經濟階級的優劣:親像封建取代少數統治,資本制度取代封建制度,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制度將取代資本主義制度--一切都依循不可思議,無法變動的法則(見歷史決定論 Historicism)。
 
道家思想(Taoism,哲學理論和傳統)--
 
道家是中國哲學的古老分支,有如柏拉圖思想在西方。道家是當時對保守、作為導向的儒家思想的反彈。一個道家中心思想就是"無為"。道家強調必須根據自然本性來生活,在這方面,他們的教條可比西方的司脫葛主義(Stoicism)。道家強調不起情緒和紛爭-內在平靜,又可以和伊比鳩主義(Epicureanism)相比。道家--最重要的是老子、莊子--強調外貌本身的不可信,外觀背後的實存世界,自發瞭解此一實存世界的必要,和培養一個人的性格成為"自由神魂"。道家在中國一直是強大的傳統,這可以解釋中國形式的佛教buddhism(或佛教禪宗)倚賴道教之深重。
 
佛家思想(Buddhism,宗教和哲學的理論和傳統)--
 
佛教是印度Buddha原創(563-483BC)的個人主義宗教和哲學傳統,後來傳遍東方,在20世紀,也以禪教的方式傳到美洲。禪是在中國極為成功的一種佛教。禪是代表一種印度大盛佛教和傳統中國孔教和道教的融合。佛教事實上十分近似道教:都強調感官世界的不可信,並相信背後有宇宙一體(參看全體論Holism)的存在;兩者都強調對世界保持某種程度的脫離(有時和超越論Transcendentalism 相接近,因為它極為推崇終極脫離,和永恆證悟--涅盤)。佛教傳入中國可比基督教在歐洲的興起,因為兩者都變更原先的思考領域,而都加入早先的傳統發展(中國的道家,希臘羅馬的斯脫葛主義)。東方的哲學,尤其是道家/佛家傳統在美國,或整個西方,愈來愈普遍-可能因為他們不對抗風格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似乎值得多加瞭解。
 
務實主義(Pragmatism,知識和倫理的學說和傳統)--
 
務實主義一般認為是唯一真正在美國發展成功的哲學派別和傳統(主要是因為它比超越論還嚴謹)。雖然這個詞是由皮爾斯Pierce開始使用,但推展務實主義最有名的是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杜威(John Dewey), 在高潮期的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還有很多其他比較小的角色參與(米德Mead,席勒 Schiller,等等)。早先塑造務實主義是皮爾斯用在知識論上(認為知識必須以有用程度來試驗),但很快的,這種觀念被詹姆斯推廣。務實主義在倫理學上是一種後果論Consequentialism,和有用主義Utilitarianism不同的是,務實主義強調行為,而有用主義強調使用性。務實主義被認為是一種人道論Humanism,因為它強調符合人類需求的重要性,還有人類真正利益所在。不幸地,務實主義排斥自然倫理觀Naturalism,而傾向一種相對主義。在通常使用,說一個人是務實的,可能暗指他/她欠缺原則,而事實上它可以只是正面的陳述他/她有"能做的態度"或知道怎麼搞定"而已。
 
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知識論的觀念)--
 
認為概念只是有用的工具,評估一個概念和命題,不是經由既定的真假類別,而是審查它們的有效性;這是由相類似的務實主義 Pragmatism所發產出來的。
 
實證主義(Positivism,知識論的教條,運動,和探路)--
 
雖然實證主義聽起來(英語)是樂觀主義Optimism同義(如:正面思考),但其實不是。有時實證主義和經驗主義empiricism相同(像邏輯實證logical positivism),因為實證論的哲學是主張我們必須只有在絕對確定,才接受知識,比如能立即掌握的,或"經驗"的。首位被稱為認為是實證主義者"的是19世紀法國哲學家坎德(August Comte)。坎德極力強調科學和進程,而只對觀察得到的現象,和背後的決定法則感到興趣,不去探究終極成因,或形上學。他思想另外一個面像是人道論Humanism,近似"人類教",崇拜的對象是整體的人類。進來的使用,實證論通常指邏輯實證論。
 
多元論(Pluralism,形上學和政治學原則)--
 
形上學上,多元論(相對於單元論Monism)主張,有一種以上的基礎物質構成這個宇宙(所以二元論是一種有限的多元論)。多元論也用在政治體制上,容許一個以上的政黨(大致等同於和極權對立的民主制度)。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倫理學運動)--
 
存在主義是20世紀具有影響力運動,在哲學,特別是在倫理學方面。歷史上,存在主義是由尼采(1844-1900)的(被視為)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所啟發。存在主義的特色在,雖然它是一種個人主義,但卻也是一種悲觀主義Pessimism。存在主義另一個主要影響的是叔本華Schopenhauer。根據沙特(Satre,1905-1980),這運動的前衛哲學家,說:"存在先於本質"。這是說,沒有穩定不變的人本質、人性,所以沒有內存、或自然的人為價值(所以任何自然倫理學都是被誤導和沒有根據)。存在主義教導每個人必須就過自己的生活,因而創造自己的價值。雖然,這樣的生命似乎沒有章法,而欠缺方向,但存在主義者似乎不認為這是問題。事實上,一些存在主義者甚至樂在無計畫、非理性的生活當中,因此可以說是非理性或甚至虛無主義的支持者。存在主義者也極端反對快樂主義Eudaimonism,因為他們認為,追求幸福快樂是中產階級"誤信"(bad faith)的寫照。
 
固有論(Intrinsicism,知識論和倫理學的理論和傳統)--
 
知識的固有主義宣稱我們對事物的真假和價值的評估並不受我們人的本性所影響,真假,好壞就是實際存在那裡,不和人類的興趣和關切相結合。經典的固有論可以說是中古歐洲經濟思想的內求價值說,它說,只有世界上每個產品只有一個自然而內在正確的價格。這例子顯示,固有論經常是主觀主義Subjectivism的另一面,因為所謂"自然價格"是由當局或利益團體按照本身利益而訂立的。
 
後果論(Consequentialism,倫理的觀念或原則)--
 
一種道德學說,認為道德決定要基於行為所預期的後果。務實論有用論都是常見的後果論,而後果論者的道德論說傾向利他主義 Altruism。這個詞義含主觀主義Subjectivism,而決定是依照個人單純喜好而認定。但是,"後果論"是哲學專門用語,一般言談很少使用。
 
自然論(Naturalism,美學,形上學,和倫理學上的觀念)--
 
自然論通常只一種倫理觀,認為至少一些人類價值(並非全部)是由人的生物性,和我們地球的情況所決定;這種價值包括食物,水,住處,安全,心理的親疏,人類潛能、才華的實現,知識的獲得,等等。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可以說是一種人道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但他和一些其他人道主義Humanism不同的是,它反對自然論。在形上學,自然論最通常是指自然按照自然律運轉,沒有超自然的干預(對立於有神論、精神論,但容於自然神論deism)。在美學上,自然論認為,藝術(尤其是文學)應該"如實"呈現人類的經驗,不做價值判斷,或投射道德理想(歷史上,文學上的自然主義是反撲浪漫主義)。
 
利他主義 (Altruism,倫理學的原則和傳統)-
 
哲學上,它的原則是,在道德判斷上,別人的幸福快樂比自己的來得重要。理論上似乎可以說他是快樂主義(Eudaimonism),但其實不然,因為快樂主義總是一種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或自我主義(Egoism)
 
決定論(Determinism,形上學原則)--
 
決定論是相信所有的物質事物和人類行為,都是在發生之前,由外力所決定,或解決的。換句話說,決定論者否定自由選擇的人類行為的存在,而且徹底的決定論者,甚至否定所有人類行為的個人責任。決定論者通常,事實上,幾乎全部都附和物質主義Materialism(例如,很多,很多今天的科學家是唯物主義決定論者)--雖然有社會和經濟決定論者,向受馬克斯主義影響的。在作法上的決定論和在理論上差不多,不過它帶有命定論Fatalism的意味。在一些專業討論中,決定論被稱為必然論Necessitarianism,和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對立。
 
絕對主義(Absolutism,形上學,或政治學的觀念)--
 
1)形上學,指唯心論idealism;2)政治學理論,指威權主義
 
抽象主義(Abstractionism,形上學,或美學觀念)--
 
1)形上學的唯心論idealism;2)美學上的現代主義(或稱為抽象表現主義)。
 
美學主義(Aestheticism,倫理學觀念)--
 
美學主義的觀念是最高的價值(甚至是最高的道德)終歸是美的價值。這種觀念常常和19世紀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或個人方面,席勒和尼采相關聯-兩者有時敦促它們的讀者:"使你的生命成為藝術品。"
 
擬人論(Anthropomorphism,形上學觀念)--
 
擬人論是:神在本質具有人類的特性。這用來描述古希臘和舊約中的神祉觀念。
 
禁慾主義(Asceticism,倫理學上的觀念和教條)--
 
禁慾主義是認為世界上的歡愉應該予以捨棄,而致力於較高尚的智力或神妙的悟解。顯然,這是預設身心二分論,而極端強調心智和思考的愉悅(有些近似心理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對立的觀點是感官主義
 
聯想論(Associationalism,知識論教條)--
 
聯想論是個知識心理論,認為所有我們的觀念是從映象的聯想而來。休謨(David Hume)被稱為是第一個聯想論者,但這論點在19世紀末達到高潮(伴隨感性主義 Sensationalism)。
 
原子論(Atomism,形上學的觀念和傳統)--
 
原子論是用來描述所有認為實存基本上只是由極小不可分的粒子所構成的形而上學或宇宙觀。這種觀念在古希臘一些哲學家之間十分普遍,自17世紀起,也有些科學家和哲學家將它重新整頓。
 
笛卡爾學派思想(Cartesianism,形上學和知識論的學說和傳統)--
 
指笛卡爾 (Descartes,1596-1650) 本人的教條,以及從他的思想衍生的現代哲學傳統。笛卡爾派思想指標性的觀念是,二元論,理性主義,和心物二分(即:精神領域是觀念論 Idealism,而物質領域是機械論Mechanism)。
 
基督教思想(Christianity,宗教體系和傳統)--
 
基督教思想是指從耶酥(基督)的教導所衍生的宗教和(後來的)神學。基督教義的發展受當時奧古斯丁(Augustine)所接受的新柏拉圖思想Neo-Platonism影響很大。在中世紀末,脫瑪斯。阿基諾斯(Thomas Aquinas)將基督神學轉向阿理斯多得思想Aristotelianism,但在歷史上的發展,基督教基本教義宣揚超越論Transcendentalism神秘論Mystism,和二元論Dualism,而和阿理斯多得的世界觀的俗民論 Secularism理性論Rationalism,和全體論Holism是格格不入的。
 
古典主義(Classicism,特別是在美學上的傳統和探路)--
 
強調或過度強調過去的作法,例子,和規則,特別在藝術方面。在美學,古典主義在歷史和哲學上,通常和浪漫主義相對立。
 
儒家思想,孔子思想(Confucianism,哲學體系和傳統)--
 
孔子思想是由孔夫子(470-480 BC)的名字而來。在很多方面,他和西方的蘇格拉底(Socrates,470-399 BC)有相似之處。儒家思想是中國哲學的主流,就像蘇格拉底傳統在西方一樣。雖然他的教義在歷史上有各類解釋,但一般不否認儒家思想是一種有力的人道思想Humanism。他確實提出不少有關人際關係的道理。雖然,孔子思想和阿理斯多得思想同屬保守,但當人們提到孔教,它們指的不是他原本教義,而是後人為反動的政治作法,比如龐大官僚體系,社會層級等等,做合理化的闡釋。
 
建造論(Constructivism,知識論和倫理學的觀念)--
 
建造論是一種極端的主觀論Subjectivism(而是由康德派思想衍生),認為實存界不外於觀念所建造的實存,而經由觀念化,我們可以"建造"實存界。
 
因襲主義(Conventionalism,知識論的教條和觀念)--
 
因襲主義是一種主觀主義 Subjectivism(或相對主義 Relativism),認為真理,善惡,美醜是一種社會通俗。因襲主義是一種社會性的主觀主義論點(一般來講,"通俗"-convention, 就不是指個人的信念或價值,而是群體的)。然而,在一般意義,因襲主義指個人執著於慣例(在思想上和行為上)。
 
自然神論(Deism,形上學的觀念和原則)--
 
自然神論認為,上帝創造這個宇宙後,就任由它以自己的規則運轉-而這規則可以由人類推理和科學所發現。依此,自然神論並不參與宇宙日常的運行,而也沒有神蹟的可能。自然神論是啟蒙時期的理性,科學精神的產物,並在現今還繼續受支持,尤其有科學傾向的人。
 
義務論(Deontologism,倫理學的觀念和原則)--
 
義務論是描述一種道德理論,強調共相強制,如道德律、職責、義務、禁令、等等(有時稱為強制論)。康德派思想是主要的義務論的例子,一般來講,這是種利他論Altruism。有些思想家甚至宣稱,義務才是倫理學的範圍,而所有興趣於私人幸福或滿足的,都屬自我主義Egoism,不算是倫理學說。
 
描述論(Descriptivism,倫理學的教條和觀念)--
 
描述論是認為,倫理學是純描述性,不應預示人類行動或價值。最有名的主張者是休謨(D. Hume)而在政治領域是馬基維諾利(Machiavelli)。當然對立的是 指示論Prescriptivism
 
獨斷論(Dogmatism,哲學探討)--
 
獨斷論是一種威權的思想探討,強調嚴格執著教義,而非理性和悟性的探詢。對立的是人道主義理性主義式(就注重推理和獨立思考而言)的探討。
 
二元論(Dualism,形上學的原則和傳統)--
 
二元論是形上學的教條,認為大致上,世界或人的靈魂只由兩種基本物構成。第一個西方有影響力的二分論是柏拉圖思想Platonism,它宣稱,實際上有兩個不同世界:外觀的物質世界,和高一等的智識型態Forms,或觀念,或本質世界(故此,二元論一般和超越論Transcendentalism觀念論idealism有關聯),二者之分,類似人的心神和身體的分離。這些觀念被司脫葛派,和稍後的基督教派吸收。依此,二元論在基督教年代是主流觀念--但接受到笛卡爾的整頓壓力。後者認為實存界是由精神和物質構成,而這兩種本質,絕不接觸或互動--除了在人類靈魂。這就是惡名昭彰的心物二分論。阿理斯多得思想,相反地認為,心神和身體並不是兩種不同的物質,而是同一完整人類體的兩面相(見全體論Holism)。雖然二元論是一種多元論,同樣為一元論所反對,但實際而言,二元論者多強調他們的論說中"較高"的,較精神的實存,所以他們常被指為唯心論者,或超越論者,但事實上也並不全是這樣。
 
動力論(Dynamism,形上學的觀念)--
 
動力論認為,宇宙基本上是由力所構成;這種觀念擴大成:我們所感受的穩定是幻象,而每件事物都在不斷變化之中。近年最有名的動力論者可能是懷海得Whitehead,和柏格森Bergson,他們也被稱為"過程哲學家"(process philosopher)。
 
自我論(Egoism,倫理學的原則和教條)--
 
在哲學內容上,自我論其實和個人論Individualism沒有什麼差異。但,實際上,自我論常被等同為唯我論Egotism,全然對它人忽視或興趣缺缺。
 
情感主義(Emotionalism,倫理和知識論的教條或原則)--
 
情緒主義是指所有以情緒為取得知識的基礎的知識論,更通常指基於情緒,而不是理性的倫理學(經常意味著虛無,和非理性)。在一般言論,"情感主義者"傾向於認定過度敏感,過於情緒化,或不講理性的人。
 
實驗主義(Experimentalism)--
 
就是經驗主義Empiricism,特別是用在科學探討上。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美學和倫理學教條)--
 
表現主義是一種現代主義,認為藝術的根本功能是提供藝術家主觀、情緒表現的載具(最極端,而反代表的,是其中的抽象表現主義 Abstract Expressionism)。在倫理學上,表現主義觀點是,價值的判斷只是情緒的表現,這比較常稱為情緒論Emotivism
 
功能論(Functionalism,知識論教條)--
 
由Hilary Putnam所發展的觀點,認為對心神的認知功能,和運作的研究,可以獨立於大腦和身體,而這些運作可以以操縱完全形式化的符號來適當地模型化(就像符號邏輯的符號,和電腦程式)。
 
佛洛伊德思想(Freudianism,形上學論說和傳統)--
 
佛洛伊德思想是佛落伊德(Sigmund Freud)的觀念,還有因他的理論而繁生的心理學思想傳統。佛洛伊德思想或心理分析對哲學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在於它對人性的觀點,在強調無意識的力量在決定人類信念和行為的重要性。
 
命定論(Fatalism,形上學的教條和原則)--
 
哲學上,命定論認為,失敗和絕望是人終極和無可避免的命運;依此,它是類似悲觀主義Pessimism虛無主義Nihilism,而和決定論相關聯。在通常的用法,命定論指,在面對難免的苦難或生命的悲劇,傾向於放棄-一種負面的思考。
 
愚忠主義(Fideism,知識論教條)--
 
指所有強調信心過於(或排斥)推理的宗教教條。
 
形式主義(Formalism,美學或倫理教條)--
 
形式主義常只在倫理學上,或美學上,太強調形式,忽略內容。就這層意義,義務主義和古典主義可以說是某類的形式主義。近代,形式主義用描述20世紀重藝術形式超過藝術內容的批評觀點。那當然和呈現主義 Representationalism以及藝術的實在主義Realism相對立的。
 
享樂主義(Hedonism,倫理學觀念和原則)--
 
享樂主義的原則是,道德判斷的基本標準應該是歡愉(見感官主義 Sensualism)。雖然現今享樂主義意味完全的歡樂追求,和情感主義Emotionalism,但並非全都如此。舉例,雖然伊比鳩主義是最早的一種倫理學上的享樂主義,但他對何謂真正的歡樂界定很嚴。(是一種自然主義Naturalism),以致他被稱為"證道的享樂主義"。雖然享樂主義通常是一種個人主義 Individualism,但也不盡然;譬如,有用主義Utilitarianism的道德標準,一種利他論 Altruism,是"最多人謀最大歡愉"-這可視為共相化的享樂主義。
 
全體論(Holism,形上學的觀念)--
 
正面而言,全體論肯定事物之間的一體和相關性。它反對僵化的二分法,如心物二分論、智慧和經驗二分論,道德和快樂二分,等等。但在現今,全體論也有負面的意涵,像醫藥上的"萬能丹",或新世紀的「萬物統一」信仰--似乎是源自佛教Buddhism。類似此類,全體論也用來指黑格爾式的集體主義Collectivism,但情況較少。
 
強制論(Imperativism,倫理上的觀念)--
 
義務論Deontologism同。
 
非決定論(Indeterminism,形上學的觀念)--
 
非決定論和意外論類似,因為它認為,至少有事物或人類行為,不是由外在起因所決定;這想然和決定論determinism對立。
 
唯智論(Intellectualism,哲學和倫理上的探討和教條)--
 
蘇格拉底是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唯智論者,因為他提出"知識就足夠達到完美"的原則-換句話說,一個人會作對的或最好的事,只要他真正瞭解什麼是對或最好。在哲學和價值探討上,它的意思和哲學上或心理上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相同,而有同樣的負面意涵-太依恃理論模型而傷及實際生活。
 
直覺論(Intuitionism,知識論和倫理學教條和運動)--
 
直覺論對兩個領域,一直有影響:數學和倫理。倫理學上,它是指所有我們的道德判斷是訴諸我們的道德直覺,或"道德感"。這種教條衍生自上溯到柏拉圖對一般知識論的觀念:也就是極端的固有論 Intrinsicism,認為所有我們的知識來自直覺,頓悟,或精神視野的超凡實存。更進一步,道德直覺論運動吸收了早期"道德感理論家",如休謨和亞當。史密斯的觀念。雖然直覺論是一種固有論,它演變為一種主觀主義Subjectivism,認為倫理價值的合理化是因為某人或哲學家認為是真的事實!歷史上,直覺論有義務論的傾向,但那只是起因於直覺論者的信念,和直覺論大致沒有關係。
 
王法主義(Legalism,輪理學和政治的運動)--
 
王法論是早期中國是的威權主義,常和嚴苛統治的秦朝有關。
 
自由主義(Liberalism,政治原則和傳統)--
 
至少在古典的意思,這辭是和現今的個人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很相似,即,政治上最要緊的是個人的絕對自由和權利。不幸地,這詞已失去原意(至少在美國),所以現在它只一種和平等主義Egalitarianism十分接近的東西,或一種淡化的社會主義Socialism
 
邏輯實證論(Logical_Positivism,知識論的運動)--
 
邏輯實證論是起因於20世紀哲學對19世紀唯心論Idealism的反撲運動。"邏輯"在這裡只相信邏輯是哲學中最為首要的(所以這是一種邏輯論),而實證"在這裡是一種經驗論Empiricism,認為經驗論是哲學的全部,而任何被稱為觀念性經驗或觀念性領悟都是不成立的。 這個運動也是一種因襲論Conventionalism,因為支持者堅持事情的真假是由慣俗決定。邏輯實證論者貶抑,或忽略倫理學,有些甚至說所有價值都只是情緒表現(見情緒論Emotivism)。依此,邏輯實證,雖然深為尊重有限的邏輯和數學領域的推理,但對理性是什麼的見解很窄(由康德開啟的緊縮過程),以致他們演變成極端的主觀主義Subjectivism,特別是在倫理學上。

 
邏輯論(Logicism,哲學探討)--
 
邏輯論是比經院論Scholasticism禮貌的詞,但指的是相當接近的東西:過度強調哲學上邏輯和技術性議題,也同時否定人道論和以人道關懷和價值的哲學為重心。邏輯實證論是最晚近哲學上的邏輯論。
 
機械論(Mechanism,形上學的教條)--
 
機械論是一種教條,衍生自笛卡爾思想Cartesianism,認為生物在本質上只是機器。
 
現代主義(Modernism,美學的教條和傳統)--
 
現代主義(有時稱為"抽象主義")是一個20世紀美學教條和運動,排斥藝術傳統呈現現實和/或探討人類永恆價值的目的;相反的,現代主義堅持藝術的目的是使藝術家能表現他或她的情緒,同常在無呈現的方式(又叫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現代主義通常是一種美學上的主觀主義Subjectivism
 
心神論(Mentalism,形上學觀念)--
 
心神論是認為,只有心和精神是真正存在,心和精神是宇宙的基本物質。心神論有時稱為不死論,而通常認為和唯心論Idealism相似或等同。
 
脫瑪斯論 (Thomism,哲學體系)-
 
Thomas Aquinas 的教義和傳統。T. Aquinas受到基督教義和阿理斯多得思想匯合的影響。脫瑪斯論哲學家在今天還持續活躍,多在正教或耶酥教大學。
 
一元論(Monism,形上學原則)--
 
一元論是對哲學上的二元論的回應,來自唯心論Idealism者和唯物論Materialism者。
 
一神論(Monotheism,形上學原則)--
 
一神論是相信只有一個上帝,或不同宗教的上帝其實只是一個真神的各種分身。一神論反對多神論Polytheism
 
神秘論(Mysticism,知識論上的教條和原則)--
 
神秘論指所有相信人類的可靠的認知能力可能超越理性之上,通常是某種特殊領悟或對上帝或價值或是事物本性的直覺。這意味必須界精神領悟或感覺來得知無法由理性理解的某些"奧秘"。"神秘"這詞常帶有宗教的意涵,而也可指個人因神妙證物而神交的個人宗教經驗。當用來指在哲學上類似的東西時,通常用一些其他的,如知識論的非理性論Irrationalism,倫理學上的直覺論intuitionism
 
必然論(Necessitarianism,形上學原則)--
 
必然論是決定論Determinism應用到人類:人類並沒有自由意志,而是由先前的、外在起因決定他們的行為。必然論因而在關於人類行為方面和個人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相對立。
 
新儒家思想(Neo_Confucianism,哲學理論和傳統)--
 
新儒家是儒家經受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影響後的一種。雖然這是侷限於學術的名詞,但從它可以看出東方像西方的哲學發展(儒家的更迭類似西方在阿理斯多得思想和柏拉圖思想的改變),而且現代對孔教的瞭解並不見得是孔夫子在原始教義中的意思。
 
新柏拉圖思想(Neo_Platonism,哲學的理論和傳統)--
 
新柏拉圖思想狹義的是指普羅提那斯(Plotinus,205-270AD)和他在A。D。早期的追隨者,廣義的是指這個從遠古晚期延伸到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早期的思想傳統。新柏拉圖思想是柏拉圖思想重新出發,比較強調柏拉圖的二元論Dualism觀念論Idealism,甚至是早期基督神學者的奧股丁Augustine都認可的精神論Spiritualism-雖然新柏拉圖觀念基本上是多神論。現代對阿理斯多得思想的瞭解受新柏拉圖的詮釋深重的影響。
 
虛無主義(Nihilism,倫理學的教條)--
 
虛無主義這詞拉丁文意思是"空無",而是個存在論悲觀論的極端形式,認為生命沒有意義,而且無論你如何努力想去完成你的價值,到最後總無法避免地成為一無所得-依此,虛無論類似命定論。事實上,虛無主義比命定論更糟,因為虛無論者通常不說生命到頭是零,而是說是負數,因為他們認為生命實質上只有:痛苦。尼采(1844-1900)常被稱為是虛無論者,因為他的懷疑論觀點論Perspectivism,還有他拒絕一般基督教道德,但至少在他的"中期"一書中,他比一般貼的虛無標籤還正面一些。虛無論一般認為是自身的惡意摧毀,一種行動的非理性主義
 
虛名論(Nominalism,知識論原則或教條和傳統)--
 
這詞是從拉丁文"名字"而來,顧名思義,這教條意思是,我們使用的字並沒有客觀的意義-字詞和觀念並不夾帶實際的物事或實存的共相,他們只是因襲符號或我們因一時方便而使用。依此,唯名論類似因襲論Conventionalism而也可能是主觀主義Subjectivism的一型。虛名論的最活躍的是在古希臘的詭辯家,在晚期中古世紀(見概念論Conceptualism),還有20世紀(在一些邏輯實證論者間)。
 
樂觀主義(Optimism,形上學的原則和哲學的探討)--
 
樂觀主義不是很特定的哲學,通常指像萊布尼茲相信的:這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但它也有它的優點,就是相對於悲觀主義,他描述一個形而上肯定的知識和幸福的可能。就這個意義,例如快樂主義就是一種樂觀主義。一般用法上,樂觀主義和上面描述的意思相關,但不那麼基本或形而上。
 
有機論(Organicism,美學和形上學的觀念)--
 
有機論是認為,宇宙是或像是一個生活有機體。有時候,這就是全體論Holism的意思,特別是在一般用法,但全體論只說所有實存物是相互連接,但並不宣稱地球或宇宙是生活的東西。有機論這詞有時用在美學上,來只一種觀念(來自阿理斯多得),認為一耐藝術品應該是個有機的整體",各部分或面相負有中央的標的。
 
客觀主義(Objectivism,形上學,知識論,和倫理學的觀念)--
 
這個詞指一種觀念,認為實存界存在於心神之外,而始終維持它的實體,不管人類或其他有意識的生物怎麼去想或感覺(應了口語上說的"一廂情願")。雖然最基本的客觀論是形上學(衍生出重要的知識論),道德客觀主義也常被提起(認為,倫理的東西有客觀標準)。這種觀念,在美學和政治上比較少碰到。歷史上,這個詞有一點機會被用作為形上學的實存論Realism,或甚至固有論Intrinsicism的意思,以反對主觀論Subjectivism。在20世紀,小說家兼哲學家蘭得(AynRand)用這詞來稱她的哲學(Randianism)。但是,甚至在不久的過去,都有不少客觀論者,向邏輯學家和哲學家Kurt Godel,他曾說:"經過把許多事實一起觀察,我們變得相信客觀論。哲學作的是指出事情,而非爭議。"
 
和平主義(Pacifism,政治觀念和運動)--
 
和平主義認為最高的政治或社會價只就是和平,有必要用任何代價去追求。另一個意思是非暴力的理想人類行為--和梭羅,甘地,馬丁路德等改良主義者有關。
 
泛靈論(Panpsychism,形上學的觀念)--
 
泛靈論是認為,有種世界靈魂在是事物物中存在。這種觀念類似泛神論Pantheism有機論Organicism
 
泛神論(Pantheism,形上學的觀念和教條)--
 
泛神論是相信神即宇宙,宇宙即神-或,更廣義地,宇宙即神聖。雖然這觀念常以原始型態存在,它也會被Spinosa(163277)做哲學推演。小心使用這詞,一個用法是,描述對存在的一種神聖或引人敬畏的面相。
 
向度論觀點論(Perspectivism,知識論的觀念)--
 
像度論是認為,真假和價值的判斷是要取決於一個人看的"角度"、觀點。這種看法類似周遭論Contexualism,而可以做固有論Intrinsicism的矯正。然而,一些激進版的向度論(如一些對尼采的詮釋)幾乎把向度論當成有害的相對主義Relativism
 
悲觀主義(Pessimism,哲學原則,探討,和傳統)--
 
悲觀主義是智識的心態,認為任何對知識和幸福的可能抱持信心,輕微而言,是天真的(見命定論fatalism)。悲觀主義在西方有很長的歷史,始於輕微型的希臘和羅馬的司脫葛主義Stoicism,繼續到20世紀的存在主義(想想,兩者都拒絕快樂主義Eudaimonism)。所有智識歷史中,唯一主要思想家的哲學被"正式"稱為悲觀主義的是叔本華(1788-1860),他的觀念撼動了年輕的尼采,而對存在主義者也有很大的影響(有人研究說他受到印度哲學的影響)。叔本華相信實存、人性、存在等都是絕對邪惡。對照叔本華全然的悲觀,其他的思想家通常只對"這個"世界悲觀,但對死後幸福的可能,十分樂觀-比如,基督教思想Christianity就是或可以是為這種悲觀主義者。但我認為,這樣還是悲觀,而真正樂觀主義應侷限自己於這個世界,並含有一種俗民思想Secularism。一般用法,悲觀論的意思是哲學上的,但不那麼基本。
 
現象論(Phenomenalism,知識論的原則,理論,和傳統)--
 
這詞來自希臘文"外觀",是描述所有教條,認為我們無法超越事物外觀,而能獲得可靠的知識-換句話說,外觀(非實存)才是知識的對象。依此,現象主義是知識論的主觀主義Subjectivism,或相對主義Relativism
 
柏拉圖思想(Platonism,哲學的體系,傳統,和探討)--
 
指柏拉圖(Plato,427-347 BC)本身的教義,還有由他所建立的哲學探討方式和傳統。雖然很難論定柏拉圖真正的信念(他常做嘗試建構假說hypotheses,然後變更或到晚年批判他先前的觀點),這個詞主要是指柏拉圖的二元論dualism和觀念論Idealism--雖然也指他一些比較受爭議的部分思想,如,他的集體論collectivism,或極權論totalitarianism(揭示在他的"共和國"Republic),他的理性論Rationalism唯智論Intellectualism,他對藝術的疑忌,等等。經常在哲學上,柏拉圖思想看來和觀念論Idealism或固有論Intrinsicism等同,因為柏拉圖是西方第一個哲學家宣稱,實存基本上是一些理想或抽象的東西,而且知識就是對這些理想的領悟和感知。在一般使用上,形容詞的柏拉圖platonic指柏拉圖式戀愛,,一種觀點,認為愛的最佳形式是無性或非肉體的(原出於柏拉圖對話集The Symposiuum)。
 
指示論(Prescriptivism,倫理學的觀念)--
 
認為倫理學的功能在告訴什麼是該做的,而不只是描述我們實際做了什麼;準此,他和描述論Descriptivism是對立的。
 
多神論(Polytheism,形上學觀念)--
 
多神論是一種有神論,認為有一個以上的神;它和一神論(Monotheism)相對立,而且在西方宗教史中被後者所取代。多神論是遠古超自然觀的主流,譬如在希臘和羅馬宗教。相對的,猶太教和基督教則是單神論的世界觀。
 
概率論(Probabilism,知識論上的觀念)--
 
概率論認為理性對實存的確定性是達不到的;他和可誤論fallibilism類似,甚至接近懷疑論Skepticism
 
心理學論(Psychologism,哲學探討)--
 
心理學論是認為心理學士哲學的基礎。它傾向於認為現今的哲學之分支,將隨這門科學的發展而浮泛,或被心理學所吸收,就像天文學去除哲學中的天體論cosmology一樣。
 
畢達格拉司思想(Pythagoreanism哲學體系和運動)--
 
畢達格拉司思想是一個古希臘的哲學活動,好像受到東方理論的影響。畢達格拉司(幾何中的畢氏定理以他命名)對數學、音樂、和這地球的和諧很有興趣。和畢達格拉司緊密相關的是Orphism教派,持類似看法,但比較近於禁慾主義Asceticism
 
蘭德思想(Randianism,哲學體系和運動)--
 
蘭德思想是由小說家兼哲學家蘭德(Ayn Rand)所傳揚。她稱她的哲學為Objectivism(專有名詞)。除了標準的客觀主義者認為的實存就是如此如此,不管人們如何感受和相信,蘭德更進一步對照固有、主觀、客觀,來指出她哲學上和特別是在她的知識論上的客觀。固有論Intrinsicism堅持抽象的真理和好壞,美醜存在於實存界,完全和人類活動和評價不涉;我們透過直覺或非理性的證悟來發現固有抽象的真、甚、美。主觀主義Subjectivism,最極端和徹底的一型,認為實存和事物無關,而真善美是因人的看法而異-這世界沒有這些抽象事物的基礎,而且人類的抽象和評價沒有客觀標準;這直接導致相對主義Relativism,個人論的或社會性的。對照這兩種論點,(蘭德的)客觀論認為,真、善、和美,不全然外在於實存界,也不是全由人類喜好或信念而決定,而是:實存和人類都加入抽象和評價的過程。客觀論的重點是,人類有觀念化的本性-以介入思想過程,選擇,行動,和感受客觀的實存界(外在於心神,而維持它的實體,不因人類的思想或感覺而改變)。這些第一哲學的觀點對哲學的分支有重大影響-倫理學、美學、和政治學-因為它們意涵有客觀的標準(對照主觀論),而肯定人類理性能發現那些標準(對照固有論)。一個這種分支就是結合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自然主義naturalism的客觀倫理學。
 
化約主義(Reductionism,形上學或知識論的教條,原則,或探路)--
 
化約主義和唯物主義Materialism, 以及決定論Determinism是相伴隨的。這是指某一哲學思考企圖將複雜現象化約為最簡單的可能解釋,或相信這種化約是唯一成立的解釋。
 
相對主義(Relativism,知識論和倫理學的教條和傳統)--
 
相對主義者認為,價值和真理是相對於觀察者,或一群觀察者。這種教條的一例是"文化相對主義",它是說,不同文化有不同但完全合法,而且同樣成立的真理和價值標準。相對主義有時是主觀主義Subjectivism的別稱。 一般上,相對主義通常和一些道德的客觀主義Objectivism相對照,但主觀主義有一種無理取鬧的個人主義的意涵,而且,可以極端到自閉的程度。
 
呈現主義(Representationalism,知識論的觀念,美學上的原則和傳統)--
 
知識論上,代表主義認為我們唯一能知道的是我們呈現的世界(舉例:觀念、感受、信念,等等),不是世界本身。知識論的呈現主義因此反對實存主義Realism,特別是直接的實存主義。這個詞最常用在感受的討論,現象論phenomenalism是更常用的這類詞。在美學上,呈現主義是主張藝術應該代表實存。這種見解,有時,而且一般稱為實存主義Realism,至少在藝術方面--在文學上,實存論是和自然主義Naturalism接近的。
 
實在主義、實存論(Realism,哲學原則和傳統)--
 
在哲學上,實存主義有很多意思,而可能造成混淆。認為我們能獲取有關實存界的可靠知識-包括感官的,和觀念的-這就是知識的實存論(顯然是對知識的可能,持樂觀看法)。在感知心理學和哲學方面,實存論有兩種:直接和間接(直接實存主義是真正實存主義-就是我們感受得到實存的世界-而間接實存主義常常是一種呈現主義Representationalism)。混淆的是,實存主義在藝術上常被叫做呈現主義。還有多數亞理斯多德思想的形上學實存主義(或稱客觀主義Objectivism):實存就是它本身,而且擁有獨立體,不管觀察者怎麼相信。但是,有時人們談到哲學上或形上學上的實存時,他們實在是在談內求論Intrinsicism
一般言論上,實存論指一種健康的懷疑論,針對行動能達到什麼,或欠缺理想或原則(見務實主義Pragmatism).
 
浪漫主義(Romanticism,美學運動和觀念)--
 
浪漫主義是在19世紀反對古典主義classicism的藝術和哲學的理論和活動。這詞不是定義得很清楚,而且不同行有不同行的意思。在藝術和美學,他通常指各種浪漫主義藝術和古典主義還有自然主義對照的的特色,包括自由流暢的風格,情緒表現,價值和個人經驗的關懷,等等。在哲學上,這詞和情感主義emotionalism等同。
 
經院主義(Scholasticism,哲學探討和傳統)--
 
經院主義指在歷史上任何哲學淪為死氣沈沈的學術探討,或和真實世界分家。最好的經院主義例子是中期到晚期的中世紀(約1000-1500 AD),當時哲學家專注雞毛蒜皮的邏輯爭執,而幾乎完全忽略倫理和政治哲學。中世紀經院主義的特色,部分是由於阿理斯多得流傳下來的原稿,只有邏輯的部分-因此,經院主義一般常和阿理斯多得思想關連。20世紀的分析哲學,以邏輯實證和一般邏輯論者為主,有時被稱為"新經院主義"-雖然一些歐陸哲學的潮流,例如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也同前者(分析哲學)一樣脫離真實人類關懷。

 
科學主義(Scientism,知識論的觀念和探討)--
 
科學主義是自然或物理科學的方法是普世成立的,而應該應用到社會科學"和人類。科學主義常粗略地等同化約論reductionism,因為這兩者應用到人類和社會事務的結果,頗為一致。
 
歷史決定論(Historical_Determinism,政治或形上學的原則或教條)--
 
歷史決定論認為,歷史活動是由人類無法想像或改變的物質或精神力所決定。黑格爾對歷史的精神辯證理解,就是這教條的例子-有如馬克斯的辯證唯物論
 
歷史主義(Historicism,政治和形上學的觀念)--
 
歷史主義的觀念是,有無可避免的法則決定所有歷史事件;這個詞基本上和歷史決定論Historical determinism相同,只是少了馬克斯主義的色彩。
 
概念論(Conceptualism,知識論的觀念和原則)--
 
唯一在哲學歷史上被稱為概念論者的是Peter Abailard(1079-1142),他是11世紀的邏輯家,反對當時的虛名論固有論。Abailard在兩極的思考,尋求一個中間論點,最後成就一種和阿理斯多得,或後來的阿理斯多得學派很相像的知識論-就是,概念知識是實存和人心之間的客觀關係(見客觀主義阿理斯多得思想)。概念論這詞就用來稱這一教條。
 
生機論(Vitalism,形上學的教條和運動)--
 
生機論對19世紀物質論和機械決定論潮流的反動。生機論者認為人類不是完全物質,而是含有某種精神的,或生機本質"的成分。作法上,因為生機論者無法否定物質科學的進展,故他們宣揚一種物質和生命的二元論。生機論有一定的「赤腳大仙」的負面意涵,特別是對尊重科學的人而言。
 
意志論(Voluntarism,形上學教條)--
 
描述一種叔本華的教條,認為宇宙萬有基本上,或全然是意志。這個詞,在談到意志的自由時,有時用成個人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的意思。
 
有用主義(Utilitarianism,倫理學原則,教條,和傳統)--
 
有用主義是後果論的一種,因為J.S.Mill(1806-1873)和19世紀哲學家(多為英國人)持續地的推動而出名。有用主義有名的信條是:"為最多數人謀最大好處"。聽起來像,也事實上傾向利他主義,但並不必然是利他的(譬如,Mill宣揚一種個人主義和個人生命圓滿,因為他認為使人類進步的最好方法是透過各個人的成就)。有用主義不曾影響美國多少,因為一般已經以務實主義接受後果論。在通常的用法,有用論和務實主義有同樣重利而看輕原則的意涵,不過沒有正面強調行動。
 
超越論(Transcendentalism,主要是倫理學上的教條,探討,和派別)--
 
一般而言,超越論是指一種觀念,認為有一個實存的面相,高於("超越")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世界;以這個主要的意思,這詞大致等同唯心論(比如說,康德就常被稱為超越唯心論者"),,或甚至精神論(特別是在一般瞭解)。在美國,這詞指新英格蘭超越論者在19世紀的學派或運動,包括Emerson(愛默生,1803-1882)和Thoreau (梭羅,18817-1862)。根據一些研究,他們受到當時德國超越論者和康德派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不是很深(和德國的超越論者比較,Emerson和Thoreau是樂觀主義者和個人主義者);這些思想家可能受歐洲發展先例的鼓舞,但他們的教條是新創的。這裡,中心人物是Emerson,他宣揚自給自足的哲學。有趣的是,Emerson受到尼采的推崇,而他的樂觀主義有可能緩和叔本華的悲觀論對尼采的影響。
 
感性主義(Sensationalism,知識論的教條和運動)--
 
感性主義是呈現主義的極端形式,認為知識是由純感覺所塑造和組成的。一些附和者進一步說,我們沒有對實存的知識,只有感覺。在一般的意思是非哲學的,也很不相關。
 
感官主義(Sensualism,倫理學的觀念)--
 
倫理學上,感官主義和理性主義相反-感官主義主要強調感官和身體的愉悅,理性主義強調心神的愉悅和活動。當然,如果得到平衡,兩者都是好的-人道的倫理學應顯示心的平穩並照顧到身體。然爾,一般用法常扭曲到極致-極端理性主義的經院主義禁慾主義,極端感官主義的享樂主義。有很少時候,感官主義用作感性主義的意思。
 
社會達爾文主義 (Social_Darwinism,政治和倫理學運動)-
 
社會達爾文主義是19世紀開始將達爾文的道理應用在人類事務上;他最有名(也最聲名狼藉)的鼓吹者是Hebert Spencer。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適者生存"向生物進化一樣,也適用於人類行為倫理。左傾的批評,通常指控社會達爾文主義提供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準確描述--不可原諒的企圖合理化。
 
康德派思想(Kantianism,哲學體系和傳統)--
 
康德派思想指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教義。他的哲學工作大致完成於美國革命期間。雖然他常被認為是導致美國革命的啟蒙思潮的代表(因為他的哲學很多關於理性的本性),康德提出扭曲的對理性和其他人類觀念的定義,使得他的形象並沒有一般設想的那麼突出。舉例來說,他對理性的定義是第一個建造論的展現,而似乎蓄意為人類生活留下太大的信心(faith)的空間,而為其他較極端的啟蒙思想家所不容許。在倫理上,康德實際上是義務論的奠基者。康德對倫理學思想基礎的貢獻是"類別強制"-一個他宣稱為直覺地明顯的概念。類別強制是說,我們合法地稱為道德'的,是純粹為了一些普世道德律,絕不是為了任何個人的興趣或愉悅--更不是為了有興趣做可能做的最好的,或活得更好。換句話說,康德把輪理學和個人分家,價值和生活分家,可說是接近禁慾主義。注意,康德得哲學是很深的固有論和(超越的)唯心論。作法上,康德的倫理學包含為職責(社會決定)而行動的指令,而他的哲學和倫理固有論其實是社會主觀主義的一型。
 
本質論(Substantialism,形上學的觀念)--
 
essentialism.
 
融合論(Syncretism,哲學探討)--
 
指企圖將既存而似乎並不協調的理論或哲學體系,統合為一。它帶有比eclecticism還嚴謹的智識態度。
 
斯多葛思想(Stoicism,主要為倫理學上的教條,學派,和傳統)--
 
斯多葛思想和伊比鳩思想一樣,是在阿理斯多得死後興起的。斯多葛思想的建立者Zeno寫很多關於邏輯和其他主題,後來的斯多葛學者則專注於倫理學。斯多葛派的主要教條為:"道德就足以幸福"。這種觀念是反對阿理斯多得思想和慣常的希臘倫理學,就是說,為了要過圓滿幸福的生活,一個人不只要是好人,而且還要擁有普世價值,如朋友,財富,尊嚴,名聲等等。斯多葛否定它,更進一步,他們相信真正的美德或至善在於不受外界事件影響,還有不起衝動和情緒。這種狀態不可能達到,他們承認,但他們宣稱那是據理而活"的自然人的狀態。在他們的二元論和修訂的唯智論,斯多葛可以說是蘇格拉底和通知的柏拉圖思想的傳人。斯多葛思想可說是我們由存在主義所熟悉的倫理學理論的前身-因為兩者都同時是個人主義悲觀主義-只不過斯多葛派宣稱是一種自然主義。有趣的是,很多倫理體系都有斯多葛思想的元素,而且,哲學家談到按照理性生活"時,都像是反對生活享樂,和一般的情緒。所以,斯多葛思想的一般意涵是"堅決,僵化,壓抑情感"。
 
蘇格拉底思想(Socraticism,知識論和倫理學探討,原則,和傳統)--
 
蘇格拉底思想這詞並不常被提到(甚至在哲學領域)。它指兩件事:蘇格拉底在倫理學的唯智論,或他用問問題而達到一些觀念--像勇氣和正義--的普世定義的方法(現在稱為蘇格拉底方法")。他的唯智論並不是很有影響,但他的方法學形成西方哲學的基礎。蘇格拉底的傳承,由柏拉圖和阿理斯多得的作品流傳下來。他們繼續他開創的軌跡,而有時被稱為蘇格拉底哲學家。蘇格拉底是西方人道主義的重點人物,因為他堅持,哲學關心的重點必須是倫理和好的生活,不是和一般人類無關的技術問題。
 
濫取論(Eeclecticism,哲學探討)--
 
濫取論是哲學的一種探討或方式,他並不在意現況或傳統各學派的分野,而從中擷取任何看來是真的部分。濫取論通常用於負面意義,意涵缺乏系統或哲學一致性,或甚至意涵主觀主義
 
形體論(Physicalism,形上學觀念)--
 
形體論是一種觀念,認為物質形體是唯一實存,而心神現象,如靈魂和意識是幻覺,或可以化約成形體現象。形體論比實體論對特定的實存現象提出更堅強的宣告,如此一來,它脫離了形上學或本體論進入宇宙論。這一觀點常併隨決定論化約論、和上現象論
 
副現象論(Epiphenomenalism,形上學的觀念)--
 
副現象論的教條是,意識不是生活的起因。好比說,意識像科幻小說中電腦上的多彩的面版:很漂亮,但不真的做什麼事。
 
伊比鳩派(Epicureanism,倫理學派)--
 
伊比鳩派是由希臘哲學家Epicurus(341-271 BC)所創的古代倫理學派。這派在阿理斯多得死後的世代興起,持續了500年。雖然Epicurus堅定宣揚享樂主義,但他並不提倡隨意追求享樂。事實上,他的教條十分嚴格,和我們所用"享樂主義"的意思差別很遠,因為他認為,一個人能達到最大的歡樂,是基於所有痛苦和紛擾的消失,而且心神的歡樂和痛苦比身體的更加重要。雖然伊比鳩比斯多葛更加個人主義,他的幸福觀不像阿理斯多得思想的"行動派",我們甚至可以拿伊比鳩派和東方道家的觀點作比較。
 
快樂主義(Eudaimonism,倫理學原則和觀念)--
 
它的希臘文原亦是"幸福",而指所有把人類幸福和個人的完整生命的倫理觀念作為倫理考量的中心的倫理學觀念。這個詞純是專有名詞,沒有一般的同義詞--雖然"人道主義"有點相近。阿理斯多得是典型的快樂主義者,也卻是快樂主義的創始者。相對的,存在主義拒絕幸福,認為是小資產階級的幻想。而甚至斯多葛派伊比鳩思想也排斥快樂主義,因為他們不提倡個人滿足,而只求免除情緒和痛苦
 
阿理斯多得思想 (Aristotelianism,哲學體系和傳統)-
 
有人認為阿理斯多得思想包含幾乎所有的哲學上正確的思想。阿理斯多得(384-322 BC)開啟,或加強個人主義快樂主義樂觀主義實存主義人道主義自然主義,而且甚至某種程度的政治自由主義Liberalism,因他護衛個人財產權和法治的重要。不幸地,因為阿理斯多得作品在西方的的歷史(遺失,然後在大約1200 AD復出於邏輯主義盛行的中世紀),阿理斯多得常背負詮釋者的錯誤。因此,一般對阿理斯多得的觀念比較接近新柏拉圖思想,或特別是經院主義,而非阿理斯多得所相信或寫下的。所以,必須小心。雖然阿理斯多得是屬保守(像對一些式的嚴重錯誤見解,如女人的智力和道德),他比被一向編造的還好得多。
 
平等主義(Egalitarianism,倫理和政治的觀念和教條)--
 
平等主義的看法是,平等是很高,甚至是最重要的道德和社會價值(有時叫做Equalitarianism)。平等主義通常針對的是結果的平等,而不是機會,或法律之前的平等。後者是和自由主義相關聯。作法上,平等主義政策強調財富分配的均等,近於社會主義
 
無神論(Atheism,形上學的原則)--
 
無神論是不相信所有上帝、神祉、和超自然力的存在;這一方面很像俗民主義(Secularism) 並和各種有神論對立。無神論應和疑神論(Agnosticism)區分,後者雖對上帝存在懷疑,但並不宣告不信。一般認為,無神論常隱喻缺乏理想和價值,但這一涵意的基礎,是假設宗教和超自然價值是唯一的真價值。
 
法西斯主義 (Fascism,政治思想)─
 
一種政治思想,強調國家的至上和榮耀,對領袖毫不質疑的服從,個人意志臣服於國家威權,強烈鎮壓異議份子。歌頌軍人美德,否定自由民主的價值。20世紀法西斯的崛起,部分是由於懼怕低層階級力量的興起,它和近代共產主義(史大林式)的不同是它保護公司和地主的權力,並維持階級歧視、分化的體制。統治義大利(1922-43),日耳曼(1933-45),和西班牙(1939-75)是由個人魅力政客(墨索里尼,希特勒,法朗哥)向它的民眾代表能夠從混亂的政經情況中解救出來的力量。日本法西斯主義者(1936-45)培養對獨特日本魂的信仰,和強調服從國家和個人犧牲的美德。
 
非統治工團主義(Syndicalism,運動和思想)--
 
主張工人階級以直接行動破除資本主義體制,包括國家,並用基於勞工組成的生產單位來取代它。它在是19世紀後期,由法國工會吸收非統治主義所演變出來的。它希望得到階級戰爭的勝利,然後社會環繞"工團"--自我管理的生產者透過一個勞力交換單位和其他生產者接觸,所形成的自由組合--而組織。這個勞力交換單位,將負責雇用和經濟計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高潮時,這個運動在歐洲、拉丁美洲和美國,總共有超過一百萬成員。戰後,工團主義者流向蘇聯共產主義,或者是被一般勞工聯盟者和民主改革者所提出的勞工階級大餅所吸引。
 
菁英主義(Elitism)--
 
1) 相信某些人或一些階級(或團體)的成員,由於他們的智識、社會地位、或財力的優越,配享有特惠的待遇。2a)這些團體或階級享有的名份感;2b)這些階級或團體的控制、統治、或宰制。
 
史大林主義(stalinism,蘇聯史大林的統治方法和政策)--
 
史大林在蘇聯掌權後,排除異己,自己成為法令政策絕對的詮釋者。他延遲世界性的無產階級革命,而專注於"一國的社會主義"。他發起全盤蘇俄農業集體化和急速地工業化。雖然有大致的成效,但導致數百萬人死亡。1930年的政治整肅,造成又是幾百萬的死亡。反對者被控叛亂而遭處死或遣送到政治監獄(古拉哥)。史大林死後,克魯雪夫揚棄史大林主義。
 
毛澤東主義 (Maoism,馬列主義的變種)--
 
傳統馬克斯主義並不重視農民,而中國沒有都市的無產階級,有的只是農民。毛澤東主義就是以農民為動員的重點。毛澤東主義者利用單純的農民來反技術和知識菁英,挑起1950年代的「大躍進」,和1960,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兩次的悲慘後果,使得毛澤東繼承者不得不因有礙經濟成長和社會秩序,而放棄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在全世界被游擊份子所接受;在紅高棉政權,毛澤東思想成為國家意識型態。
 
知識論(Epistemology)--
 
哲學的分支,探討人類知識的可能性、起源、性質、和範圍。雖然有關知識的探討,至少可以前溯至古希臘的柏拉圖,但知識論成為西方哲學的主流,是要到笛卡爾(Descartes,1596-1650)和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的年代。當時對知識的先驗、後驗來源的重要性,在理性主義者和經驗主義者之間有廣泛的爭議。
 
形上學 (metaphysics)--
 
哲學的一支,它的目的是決定事物的真實本性,探究任何事物的意義、結構、和原則的竟然、所以然。這詞的字面意思是"物理之後的種種",而用來指阿理斯多得所謂的"第一哲學"。阿理斯多得區別兩個哲學家的工作:研究事物存在於自然或感官世界的本性、特質;還有探討"所以然"的特性和質詢"永恆不動的物質"--不動的推手--之特性。第一個就是"第二哲學",是在他的物理學(Physics)討論;第二者,他又稱之為"神學theology"(因為上帝是不動的推動者),則在他的形上學(Meta-physics)討論。

在西方哲學,形上學被瞭解為(1)探討事物的最基本面(如心、物)的存在;(2)和'表象'相對立的'實存'的科學;(3)對世界整體的研究;和(4)第一原則的論說。

 
共相/殊相 (universal)--
 
在認識論,和邏輯上,代表特質,形式,或分辨原則的一般性字詞。共相的問題是在考慮:像這些分類原則,它的本性是什麼?(譬如,在個別-particular--的紅的事物之外,是否有形成"紅色"的本質存在?)這一爭辯,根源於柏拉圖的形式(forms)理論。阿理斯多得辯稱,形式(共相)僅僅存在於由他們導出的殊相中。雖然兩人都是實存論者,但他們的相異點在,形式理論認為共相獨立於個別特例而存在。此外,虛名論 (nominalism) 者認為只有殊相的存在,而共相只是名稱,並沒有實存;概念論者 (conceptualism) 則認為共相只存在於我們的客觀概念中。
 
犬儒主義 (cynicism,倫理學上運動)--
 
這詞是從古希臘的群思想家叫做"犬儒"--"cynics"--而來。犬儒主張純的道德是唯一的善,而他們修養禁慾主義伊比鳩主義司多葛主義還嚴格。因為他們不為現世的關懷所動,他們批判其餘的社會和因襲的道德,和大約同時興起的懷疑主義近似。最有名的犬儒是迪奧金斯(412-323 B.C.),他把他的理念忠實徹底付諸實踐--根據傳聞,他住在一個澡缸裡。(當亞歷山大大帝拜訪,並向他追尋智慧時,詢問是否有這位偉大帝王能替他做的,迪奧金斯說,有的,那就是:亞歷山大可以移到一邊而不擋住照他的陽光!)在一般用法,犬儒常意指懷疑主義悲觀主義的混合
 
行為主義 (behaviorism 形上學教條和運動) --
 
行為主義是影響心理學家的運動,由John D. Watson 在1913所建立, 由B.F. Skinner 使它聲名大噪,並持續在20世紀盛行(至少在學術界)。行為主義可說是化約論唯物論應用到行動--把人類和動物的活動化約為簡單的刺激和反應,排除任何意識的功能。行為主義在被人類認知的電腦模式(也只是另一種化約唯物論)取代後,失去了心理學家的寵愛。在他的政治宣言,或烏托邦"華爾頓 2"中,B.F. Skinner 堅稱公社的有用主義可以經由應用行為主義到社會來達成,但他這似乎是優生論或類似技術的宣揚,使得它的烏托邦被視為不合人道主義
 
自動論(Automatism,形上學教條)--
 
所有的動物行為都是機械決定的,這是自動論的教條。這種看法是笛卡爾學派的一部份,因為笛卡爾對生物現象是堅持嚴格的決定論。這種看法相當極端,但在一些圈子裡,以各式稱號持續存在(比如,行為主義)。
 
古代個人主義(Gnosticism,宗教和哲學的運動和傳統)--
 
基督徒運動,具有複雜,二元,和悲觀的形上觀念。在道德上,古代個人主義特別強調個人的神聖,屬與古代版的個人主義
 
本質論(Essentialism,形上學或知識論的觀念)--
 
1)柏拉圖式唯心論;2)認為:萬物都有本性,能以理性加以辨查(有時被歸原為阿理斯多德思想)。
 
可誤論(Fallibilism,知識論教條和觀念)--
 
可誤論認為,所有人類知識都必然會有誤差和不確定。雖然可誤論和懷疑論有相近的起源,但前者通常用來指宗教教條,像一些,特別是在中古時期,的基督教派思想家的教條。
 
具體論(Concretism,形上學觀念)--
 
實體論這詞不常被談及。最常見的是在描述一種只有具體的事物才實際存在的觀念,而且,沒有所謂實存的共相。就這層意義而言,阿理斯多德和阿拜拉爾Abailard 屬具體論者。
 
拜單神論(Henotheism,形上學觀念)--
 
一種宗教主張,接受個人或群體對一個神的敬拜,但並不否定其他人所敬拜的不同神祉。古早希伯來人和很多其他民族,就屬拜單神論者。這種思想或作法顯然為單神論所反對,後者認為拜單神論容忍其他神是明顯的荒謬。
 
意向論(intentionalism,形上學觀念和原則)--
 
意向論是一種原則,認為意識總是意識到某些事物,也就是,某些實存界的面向。這種觀念在大多數的知識實存論者中很普遍。
 
衍生論(Emanationism,形上學教條和原則)--
 
一種宇宙論認為,萬物都衍生自第一實存或原則。衍生論是古代個人主義,以及,特別是,新柏拉圖主義的教條。新柏拉圖主義認為物質世界衍生自"世界魂",而"世界魂"又衍生自神聖,而神聖則衍生自更高的神聖,以此類推--終歸,整個程序是由神聖的上帝,"唯一",所開始。
 
疑神論(Agnosticism,形上學和認識論的觀念)--
 
疑神論認為,我們無法真正知道上帝存在與否。於是,疑神論者對上帝的存在,採取"等著瞧"的態度,類似懷疑論 Skepticism,但和無神論 Atheism 是有所不同的。(雖然許多信者,看不出兩者實際上的差別。)
 
非道德論(Immoralism,倫理學觀念)--
 
非道德論是和虛無主義懷疑論類似的觀念,包含嚴拒俗成的道德,倫理學的系統路線,或甚至倫理本身。尼采就以稱自己為一個非道德論者著名。
 
 
首頁-->"主義"索引-->"主義"釋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