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穿上喜樂的翅膀 翱翔於學術天地-陳健生

發布日期: 2013-07-25    文/羅健佑、蔡宇安、陳暐勝
系生所陳健生教授主持的「高通量生物感測實驗室」,成果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 Methods》和《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王欣雯攝
系生所陳健生教授主持的「高通量生物感測實驗室」,成果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 Methods》和《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王欣雯攝

 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中大新興的生物醫學領域,今年誕生了首位「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得主陳健生教授,他所主持的「高通量生物感測實驗室」,為國內的蛋白質研究開創新局,成果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 Methods》和《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喜樂是陳教授追求夢想的原動力,無形中也擴大了他的視野和格局。

創新思維 為蛋白質研究開新局

 陳健生形容自己做的研究,像在辦案一樣,逐步在找調查線索。他以蛋白體微陣列晶片之獨特工具,可以很有效率地進行高達四、五千個大腸桿菌或酵母菌蛋白質交互作用之篩選,國際間能達到上千個的高通量生物感測,寥寥無幾。

 他從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帶回這項前瞻技術,建置了「高通量生物感測實驗室」,這兩年陸續有研究成果產出,其中一篇關於DNA修復機制研究成果,刊載於《Nature Methods》;另有兩篇刊載於蛋白體最頂尖的期刊《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一篇是探討人類腸道抗菌肽與大腸桿菌的互動關係,另一篇新型螢光奈米脂粒與蛋白質交互作用的研究。

 他的卓越研究,為國內的蛋白質研究帶來新思維,開創新格局,將來的應用對於細菌感染疾病的早期診斷及疫苗研製有極大助益!

追尋夢想 勇於跨越界線

    陳健生從大學到研究所,唸的是食品科學,涵蓋分析化學、生物、統計等多面向的基礎課程,所以赴美康乃爾大學攻讀博士時,便轉向了分析化學的領域,直至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時,由於對研究的更高目標,希望可以同時檢測多種分析物,而踏進了「高通量生物感測」的領域之中。
 
在高通量生物感測的研究中,由於研究的數量龐大,他體認到「人應該找到自己站的位置」,研究的數量不同時,就要用不同的態度跟方法,在群體跟個人之間找到平衡,要擁有宏觀的視野、格局廣大,如此一來便可以顧及全體,而非被單一個體所侷限、鑽研其中。

以信仰為柱 與信心並肩

    陳健生雖然很早就確立了成為大學教授的夢想,但求學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出國攻讀博士前他就曾大病一場,住院兩周的時間幾乎無法準備托福和GRE考試,令他一度心灰意冷。而帶領陳健生飛越泥沼的,是他的信仰。他想起了聖經中的話:「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而是耶穌在我裡面活著。」陳健生說,他也曾迷惘當大學教授的夢想,但就是這句話讓他放下自我執念,摒除心中雜蕪專心養病,而後順利出國攻讀到博士學位。

    陳健生也分享了考門夫人《荒漠甘泉》,說:「喜樂就是翅膀,而憂鬱只會剪去翅膀,讓我們工作的車輪脫落難行。」這也成為了陳建生的座右銘。他說,因為當時沒有研究成果產出,在康乃爾大學攻讀博士時的前兩年他曾感到很受挫,便是由於《荒漠甘泉》中的語句激勵著他,讓他保持喜樂的心情,並相信只要堅定下去一定能有所收穫。

    陳健生提到,做事情要分「衝刺期」和「休息期」,衝刺到一個目標就要適時放鬆,就像他會以書法陶冶心情、游泳紓解壓力等。他也舉了飛機起飛的例子,飛機起跑前一定要加速到一定速度才能起飛,不能不衝刺就夢想飛翔,但衝刺完起飛後就可以放鬆飽覽海闊天高了。

    他也勉勵學生們要有「信心」,努力所花費的時間是絕對不會浪費的,要敢於夢想、堅持理想,並且找出實踐夢想的方法,朝著夢想直線前進,最終定能達成目標。

系生所陳健生教授榮獲2013年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照片中研院提供
系生所陳健生教授榮獲2013年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照片中研院提供

更新日期: 1970-01-01 文章分類: 焦點新聞 瀏覽人次: 2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