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客家思辨「詏」旅 楊國鑫校友新書發表

發布日期: 2013-09-17    文/校園實習記者林欣樺
楊國鑫校友(中)發表《詏‧山歌》和《詏有好食》兩本新書,左為客家系主任周錦弘、右為搖籃文化發行人曾年有。陳如枝攝
楊國鑫校友(中)發表《詏‧山歌》和《詏有好食》兩本新書,左為客家系主任周錦弘、右為搖籃文化發行人曾年有。陳如枝攝

 畢業於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的楊國鑫校友,研究客家文化已逾二十多年,對客家的關懷不遺餘力,將其畢生研究的精華注入在這兩本著作中,分別為《詏.山歌:台灣客家歌謠與文化》和《詏有好食-台灣客家問題與客家學》,這次的新書發表會特地選在中央大學敦煌廣場前,並提供仙草茶、客家粄等美食,讓讀者充分體驗客家「好食」。

客家文化的流失 政府須承擔責任

 對於客家文化的沒落,自二十多年來楊國鑫便不斷蒐集史料,試圖找出最原始的核心問題,再一一提出解決方法,認為學術研究的最大目的在於回應問題,並且具體提出政府與人民之間相互規範的重要性,政府的存在意義便在於回應人民,若政府無動於衷,即沒有存在的必要性。人民需規範政府,客家文化的維護才能有所改善。

從著作中切入 引導讀者批判性思考

 此兩本著作中皆以不同的主題切入,並對客家文化漸漸消失的問題進行反思。在《詏‧山歌》中,作者研究前人所沒看到的問題並提出討論,從歷史、產業以及生態的變化去了解山歌的人文改變。而《詏有好食》中,約莫半本的對話方式,深入地點出客家語言文化的沒落消失、客家庄的萎縮消失和客家受到不倫理對待等三大類問題,提出原因以及解決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皆以「詏」來命名著作,是用來表示據理辯駁,並且延續哲學界先人的古典作法,期許在批判性的思考下,將論述的心得予以實踐,那樣的「詏」才是使大家有前途有好食的詏。

客家學者友情贊助 寄予更多客家關懷

 現場亦邀請了諸多學者,一同參與客家文化的討論。今年中央大學的大學部正式成立了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首屆客家系主任周錦宏,便從土地倫理切入,認為越熱鬧的地方就越沒有客家文化,客家的本質需要重新思考。來自玄奘大學的薛雲峰老師表示,客家文化是需要透過很多的爭辯而來的,認為只要是真正對客家文化有興趣,在閱讀《詏有好食》時必會義憤填膺,有所領悟。而社運工作者黃文淵更從傳統的客家建築指出,過去的伙房屋以及三合院已不復存在,原因在於產業和科技的衝擊,使得客家文化逐漸式微。從楊國鑫的著作中,不只能看見客家文化的歷程,更可以看見世界觀的高度與深度。

 針對客家文化的流失,作者認為短期內並不會有所解決,只會越來越嚴重,但是只要有解決方法,問題就會有所改變。文史工作者黃文淵更進一步表示政治干涉了文化結果,農村問題亦等於客家問題,而政府是最主要的關鍵角色。此次的新書發表會不僅探討客家文化的內容,更像是一場人文思辨之旅,帶領著讀者穿梭歷史的橫切面,將客家的美麗潛移默化在讀者的心中。

兩本書均以「詏」為名,「詏」字代表據理辯駁之意。陳如枝攝
兩本書均以「詏」為名,「詏」字代表據理辯駁之意。陳如枝攝

更新日期: 1970-01-01 文章分類: 焦點新聞 瀏覽人次: 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