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化材系樋口亞紺教授 榮獲奈米科技傑出貢獻獎

發布日期: 2013-10-07    文/化材系
本校化材系樋口亞紺教授(右),在台北世貿中心獲頒「奈米科技傑出貢獻獎」,由計畫總主持人吳重雨(左)頒獎。陳上琳攝
本校化材系樋口亞紺教授(右),在台北世貿中心獲頒「奈米科技傑出貢獻獎」,由計畫總主持人吳重雨(左)頒獎。陳上琳攝

 來自日本的樋口亞紺教授,2007年受聘於本校化學與材料工程學系,他運用有限的資源,與校內外團隊共同執行國科會奈米國家型計畫,利用奈米生醫材料,在幹細胞生產、純化、培養上,以及分化人類誘導型多能性幹細胞(iPS細胞)有許多卓越貢獻,成果不但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今年更榮獲「奈米科技傑出貢獻獎」之肯定。

 十月二日在台北世貿中心,由國家科學委員會於舉辦「2013年台灣國際奈米週(Taiwan Nano 2013)」開幕典禮,除樋口亞紺教授出席受獎之外,計畫共同主持人國泰綜合醫院醫學研究部凌慶東副部主任、中原大學化工系張雍教授也一同參與,分享這份榮耀。

 樋口教授執行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已有多年,他充分運用有限的研究資源,帶領來自校內外的共同研究團隊,努力完成計畫,獲得豐碩之研究成果。樋口教授於2011至2013年和共同作者凌慶東教授、張雍教授等學者連續三年三度發表論文於《Chemical Reviews》期刊上,此期刊之衝擊指數高達41.3,為化學領域之指標性學術期刊。

 本屆得獎之緣由為樋口教授自101年度起於本校執行國科會奈米國家型計畫:此計畫為利用接有奈米片段之生醫材料用於幹細胞生產、純化、培養與分化人類誘導型多能性幹細胞與人類間葉幹細胞。

 樋口教授認為,每年有數百萬的人因意外、先天缺陷或疾病等原因造成無可挽回的組織和器官傷害,而對這些人來說,以幹細胞對為基礎的組織工程及再生醫學,可能在未來為這些人帶來極大的幫助。而其中,人類胚胎幹細胞、人類誘導型多能性幹細胞及人類間葉幹細胞因為其多能性,在再生醫學及藥物開發上具有相當大的潛力。但若要安全的將這些幹細胞細胞用於臨床組織工程或再生醫學,必須以無異種且定義的化學環境中培養這些細胞。

 因此樋口教授及其研究團隊以生物體中的細胞龕為啟發,設計出具有不同彈性系數及具生物活性的奈米片段改質之生醫材料表面,且發現在特定的奈米片段和彈性系數的組合下,幹細胞的多能性得以被長時間的維持。

 另外,樋口教授的研究團隊也在之前開發出了奈米片段改質之膜過濾法,能在大約30分鐘內從脂肪組織分離出脂肪幹細胞,與傳統方法動輒耗費大約5–12天時間相比較,大幅縮短了幹細胞分離和純化時間,有利於將來臨床應用。此一成果也發表論文於國際生物材料領域頂尖期刊《Biomaterials》上。

 樋口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目前還在努力研究如何使用生物啟發的生醫材料,由人類組織誘導出人類誘導型幹細胞,並在無異種的環境中培養出適合臨床應用的人類誘導型幹細胞。他深切希望此研究計畫之執行可為再生醫學的進步盡一份心力,且提升人類的健康及生活品質。

2013年台灣國際奈米週(Taiwan Nano 2013)」開幕典禮,共有11人獲獎。陳上琳攝
2013年台灣國際奈米週(Taiwan Nano 2013)」開幕典禮,共有11人獲獎。陳上琳攝

更新日期: 1970-01-01 文章分類: 焦點新聞 瀏覽人次: 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