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七海國際實驗 台灣監測技術受NASA肯定

發布日期: 2013-11-12    文/秘書室
環保署長沈世宏(右)出席在中央大學舉行的「第7屆七海計畫國際實驗成果發表會」,NASA代表致贈「大氣環境」專刊給署長,肯定台灣空品監測技術。石孟佳攝
環保署長沈世宏(右)出席在中央大學舉行的「第7屆七海計畫國際實驗成果發表會」,NASA代表致贈「大氣環境」專刊給署長,肯定台灣空品監測技術。石孟佳攝

 美國太空總署(NASA)與台灣、泰國、越南、印尼、菲律賓、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7個國家推動的「七海計畫」(7 South East Asian Studies,7-SEAS),第7屆成果發表暨研討會11月11-12日一連兩天在中央大學舉行。NASA代表Brent Holben肯定台灣的空氣品質監測技術,也強調區域合作的重要性,藉由與全世界科學家的密切合作,建構東南亞科學資料庫網絡。

 這項由環保署與國立中央大學共同舉辦的「2013年第7屆七海計畫國際實驗成果發表會」,發表內容包括大氣輻射應用、大氣監測、氣象觀測、大氣化學及長程傳輸等不同領域,共有來自美國、泰國、馬來西亞及越南等國政府及學術研究部門20餘名代表與會。

 環保署長沈世宏在開幕致詞時表示,「七海計畫」為美國太空總署推動的國際性大氣監測活動,目的在探究東南亞生質燃燒污染物的跨境長程傳輸行為,及生質燃燒與大氣污染物、環境、輻射、氣候間的交互作用。

 NASA資深研究員Brent Holben致詞時,感謝台灣運送整套大氣化學與大氣物理儀器前往泰國與越南觀測站,並派遣人員偕同進行密集觀測,讓計畫得以順利推動;同時致贈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大氣環境」《Atmospheric Environment》專刊給環保署,當中收錄了28篇論文,台灣主導11篇,參與5篇,顯見台灣空氣品質監測技術受到國際矚目。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林能暉表示,七海計畫主要探討七個科學領域,分別是雲和降水、輻射傳輸、衛星校正/驗證、人為和生質燃燒排放傳送、自然背景大氣中的化學特性、熱帶和亞熱帶氣象學、區域即時預報/天氣和年際候變化等。

 近幾十年來,東南亞經濟成長快速,造成空氣污染問題日益嚴重,而生質燃燒更加劇空氣品質惡化,以及影響區域輻射收支,即便如此,亦會呈現相當乾淨的背景大氣特性。如此大差異的大氣環境特色,造就東南亞為一個絕佳的「自然環境實驗室」,可探討熱帶到副熱帶環境污染物與大氣之交互作用。

 目前我國以中央大學為首的團隊與NASA推動東南亞聯合觀測網,以東沙島、恆春與鹿林山三地為主要測站,鹿林山大氣背景站從2006年建站至今,成果豐碩,已發表20餘篇論文,培養許多優秀人才,並在東南亞大型生質燃燒實驗,建立最新資料庫。未來將整合地面觀測、衛星遙測、大氣輻射、大氣化學與區域模式,探討評估區域大氣污染物對區域環境與氣候之衝擊影響,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與會的世界各國貴賓於開幕式後大合影留念。石孟佳攝
與會的世界各國貴賓於開幕式後大合影留念。石孟佳攝

更新日期: 1970-01-01 文章分類: 焦點新聞 瀏覽人次: 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