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台灣氣象預報的活歷史-吳德榮校友

發布日期: 2009-10-08    秘書室新聞組
  台灣的氣象預報從「摩斯電碼時代」演進到「超級電腦時代」,64級大氣物理系畢業、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的吳德榮一路參與、見證,窮畢生所學,奉獻給氣象界,卅年如一日。面對變化萬千的老天爺臉色,吳德榮學習以理性的科學角度看待,挑戰可預報度的極限,掌握微妙的「天機」,成為其最大的成就感來源。

  吳德榮當年在聯考分數的安排,因緣際會進入了中大大氣物理系,當年只覺得名稱很fancy,唸了之後,才知道學的是氣象。台灣經濟剛要起飛的六○年代,氣象並非熱門科系,加上師資處於海外與本土青黃不接的時期,班上有一半的學生後來都改讀其他系所,他是唯一還留在氣象界服務的異數。 

  儘管已畢業超過卅個年頭,吳德榮對早期的校園環境依然記憶猶新。他說,當年正值中大草創時期,校園還是一片紅土,只有零星幾棟建築,學生才兩千多人,幾乎大家乎都認得。人高馬大的他,熱衷於球類運動,一直是球場上健將。中大的真澄歲月,也讓他找到人生的伴侶,與外文系學姐李惠美結為連理。

學以致用 不折不扣氣象人

  吳德榮民國六十八年退伍之後,順利考進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工作了一年半後,有感於所學不足,在氣象局累積太多疑問,後來又考進台大大氣研究所進修,一路學以致用,將氣象預報當作終生職志。

  吳德榮說,早期的氣象預報靠的是摩斯電碼,每六個小時全球各地統一時間廣播當地氣候,再由一群人專門接收電碼解密,轉繪製在天氣圖上,過程繁複、曠日廢時,「等解完碼,六個小時已過去了」,但氣象預報講求的未來,因此專業學理就派上用場,「根據過去,推估未來」,是一份很有挑戰性的工作。

  民國七十年初,海外歸國學人陳泰然教授和蔡清彥教授主張順應國際潮流,協助氣象局引進超級電腦,在資策會董事長李國鼎校友的大力支持之下,國內第一部超級電腦Cyber205率先在氣象局啟用,讓運算速度從三輪車進入了法拉利時代,氣象預報擺脫了主觀的人為推估,有了更客觀的量化數據,開啟了新紀元。

挑戰可預報度的極限

  在氣象局工作如魚得水的吳德榮,今年卻面臨氣象生涯的最大挑戰,連續好幾個颱風來襲,預報與民眾預期有落差,民怨的壓力就如排山倒海而來。

  吳德榮說,平均一個颱風的週期大約五天,從形成開始到最後遠颺,至少要預報四、五十次。這個暑假吳德榮幾乎都在跟颱風周旋,半夜十二點還在預報最新動態,夜以繼日地全心投入,好多天沒回家是家常便飯,民眾還常抱怨「颱風常挑假日來襲」,但對氣象人而言,颱風是幾乎沒有假日可言。

  「蝴蝶效應」的提出者、知名的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Lorenz)曾說:「準確預報天氣只是人類的幻想。」代表有其困難度,但是當前民眾卻普遍存在「有誤差,要檢討」的觀念,讓吳德榮頗為感慨。他說,氣象預報有其「可預報度的極限」的存在,代表會有誤差,民眾應有基本素養,認識天氣預報的本質,具有風險管理的觀念。

老大風範 信念堅定

  氣象預報貼近民眾的生活,各種即時資訊要透過媒體第一時間傳播給國人,身為國內氣象預報的領航員,經常可在電視上看到他專業的身影。螢幕上是中年熟男,敘述條理;私底下的他,則是瀟灑不拘,笑容親切。

  面對國內媒體颱風期間,經常緊迫叮人,吳德榮說,氣象預報所提供的都是同一組數值模擬,本質上與新聞追求的獨家是矛盾的,僅管許多時間經常有花費許多唇舌解釋,人稱「吳老大」的吳德榮,始終帶有老大風範,態度堅定、信念一致,以科學數據支持自己的論點。

  他說,氣象預報正因有其極限存在,才是工作的迷人之處,當颱風路徑電腦物理演算與實際演變不同時,可依照專業能力判斷去修正它,「人腦與電腦一較高下時,人類有機會勝出,真實地反應氣象變化上,成果最令人振奮!」這也就是卅年來支撐他的工作動力。

文/陳如枝
更新日期: 1970-01-01 文章分類: 焦點新聞 瀏覽人次: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