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感念物理大師  吳大猷小行星命名通過

發布日期: 2012-01-16    文/陳如枝
吳大猷小行星目前位於天秤座位置附近。照片中大天文所提供
吳大猷小行星目前位於天秤座位置附近。照片中大天文所提供

 為感念「近代中國物理學之父」吳大猷先生對科學發展之卓越貢獻,中央大學特別將2008年所發現的編號256892小行星,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通過,正式命名為「吳大猷」(Wutayou)。元月十七日2012年物理年會開幕式中,由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中央大學天文所葉永烜教授代表頒贈,吳大猷學術基金會執行長、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代表接受,物理界近兩千人共同見證。

典範永存 「吳大猷小行星」宇宙發光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國際知名天文學家葉永烜教授表示,吳大猷先生為國際著名之物理大師,1983-1994年間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其對物理學界卓越的貢獻與影響,被學界尊為「近代中國物理學之父」。他的貢獻不僅在物理,今日台灣科學發展有如此規模與基礎,先生居功厥偉。他帶引中國物理學,發展為世界水準,同時改革台灣的科學教育,為台灣高科技產業奠定了發展基礎。

 吳大猷先生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57年第一次院士會議,吳大猷在會中提出政府應該制定長期學術發展計畫,經胡適院長的協助推動,隔年政府成立了「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1967年「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國科會)成立,由吳大猷擔任主任委員,吳大猷可說是台灣科學發展的主要奠基者和推動者。1983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長,直到1994年卸任。這十年的時間,對於中研院的發展,有決定性、非常重要之影響。

 吳大猷先生也是一名偉大的導師,他是諾貝爾獎物理獎得主李政道、楊振寧的啟蒙導師。李政道在2011年中華民國物理學會主編之《典範永存-吳大猷先生紀念文集》中提到,「吳大猷是我學物理的啟蒙和引路的恩師,沒有他五十五年前在西南聯大對我的教導與關愛,不可能有我今天在物理界的成就,我永遠感謝他。」

 楊振寧則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後,寫給吳大猷老師的書信中,也提及「1942年吳大猷先生引導他進入對稱原理與群論這個領域,以後其大部分的工作,包括關於宇稱的工作,都於直接與間接於15年前的那個春天,向他那裏學到的概念有關。」

天文與物理 關係密切

 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所長周翊表示,天文與物理的關係十分密切,今日天文的蓬勃發展,源自物理的重要基礎,天文等於是物理的分支。小行星命名為「吳大猷」,不僅向這位物理大師致意,更有飲水思源的意涵。承蒙中華民國物理學會年會支持,特別選在2012物理年會開幕式中頒發,全國一千多位物理界的學者專家共同見證,更顯其意義。

 周翊說,天文與物理的關係微妙,早期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其實是根據天文的觀測而來;近代天文的觀測,如暗物質、暗能量等,亦提供了物理研究的新課題。物理學的許多定律,可解釋許多天文現象,如吳大猷最早引進中國的量子力學,可以了解白矮星的結構問題。

 「吳大猷」小行星,2008年2月27日由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觀測助理林啟生與廣州中山大學葉泉志所共同發現。2011年6月15日取得命名通過,目前位於天秤座位置附近。

 小行星的發現,源自中央大學鹿林巡天計畫(Lulin Sky Survey,簡稱 LUSS)。該計畫自2006年3月啟動以來,以40公分望遠鏡進行小天體巡天觀測。截至目前為止,總計發現800多顆小行星、1 顆近地小行星 (2007 NL1)、1顆彗星(C/ 2007N3 (LULIN))。根據國際天文聯合會小行星中心 (IAU:Minor Planet Center) 的統計資料顯示,鹿林天文台為亞洲發現小行星最活躍之處之一,發現記錄居全球第47名。充份展現了台灣人「以小搏大」之精神。

 周翊所長表示,要在浩瀚的宇宙中發現新天體,除了專業之後,更需要恆心和毅力。每天太陽下山了,才是觀測人員工作的開始,日夜顛倒每天持續不斷的觀測,加上背後資料分析的縝密配合,才可能從茫茫星空大海中撈針,找到新的天體。

吳大猷小行星在物理年會中頒發,由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葉永烜教授(左)頒贈給吳大猷學術基金會執行長彭宗平(右)。照片物理學會提供
吳大猷小行星在物理年會中頒發,由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葉永烜教授(左)頒贈給吳大猷學術基金會執行長彭宗平(右)。照片物理學會提供
更新日期: 1970-01-01 文章分類: 焦點新聞 瀏覽人次: 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