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諾貝爾得主豪森教授訪中大 分享學思歷程

發布日期: 2012-02-21    文/林惠瑄
200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楚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教授蒞臨中央大學,為「諾貝爾之椅」揭牌。陳如枝攝
200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楚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教授蒞臨中央大學,為「諾貝爾之椅」揭牌。陳如枝攝

 200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楚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教授應國科會邀請來台,他因發現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之間關係而獲獎。二月二十日蒞臨中央大學,為他專屬打造的「諾貝爾之椅」揭牌,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滿頭鶴髮、氣色紅潤的諾貝爾大師,展現了高度的親和力,鼓勵年輕學子要多思考,學無止境。
 
 豪森教授伉儷在國科會國際合作處林宗泰處長、宏博基金會秘書長
Enno Aufderheide等人陪同下造訪中大,行政拜會代理校長劉振榮之後,隨後步行校園,為諾貝爾之椅揭牌,並與生科系師生座談。生科系主系黃雪莉、講座教授宋瑞珍、德籍副教授羅南德等人也全程陪同。

發現人類乳突病毒 為婦女疾病開新頁

 來自德國的豪森教授,目前仍服務於海德堡的DKFZ癌症研究中心,曾任該中心主任,是著名的《國際癌症期刊》主編。他於1979年在弗賴保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urg)擔任主任時,首次從子宮頸病變細胞分離到HPV-6型病毒,自此和HPV的可能致癌結下不解之緣。

 豪森教授發現HPV的遺傳物質DNA,並發明特定檢測方法,證明並非所有HPV都會致癌,研究成果讓科學家們進一步釐清感染途徑與致癌的病理機制,使得子宮頸癌成為目前並因最明確的一種癌症。

 豪森教授曾於1984年時呼籲各大致要企業開發HPV疫苗,一系列流行病學研究證實了他的預言,才有子宮頸細胞抹片檢查法的開發。豪森教授在醫學上的貢獻,不僅讓人類對子宮頸癌有更多認識,促使後人研究產生疫苗以預防發病,更讓他於2008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與法裔科學家路克.蒙坦耶(Luc Montagnier)及富蘭蔻斯.巴爾西諾希(Barré -Sinoussi)共享這份殊榮。

求知若渴  不斷思考

 有老師提問,如何克服研究上的困難,成為一名好的領導者。豪森教授表示,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和心血在研究室,有時甚至沒有好好陪伴家人。但豪森教授善於利用時間、講求效率,幾乎無時無刻都在動腦,他以「Never stop thinking」來勉勵在場聆聽的師生。

 他也提到近年某些傳統研究技術逐漸被新技術取代的現象,雖然傳統技術需花費較多心神,例如光學/電子顯微都直接需要研究人員長時間在顯微鏡旁作業。但顯微鏡能讓研究者看到生命現象實際的發生,而不是只有自動化機器產生的數字與圖表。生科系黃雪莉主任也深有同感,學生若只相信電腦軟體,而沒有讓自己的感官去體會、用眼睛去觀察,那將十分可惜。

 被問到其下指導的學生有幾位,豪森教授笑說忘記了。他的夫人,亨勒教授(Gertrude Henle)打趣地說,他對學生求嚴格,身為他的下屬,也曾被以「高標準」要求。不過亨勒教授補充,豪森教授會給學生適度壓力,但從來不會動怒。

豪森教授受到學生的熱情歡迎,自己也忍不住拍手回應。陳如枝攝
豪森教授受到學生的熱情歡迎,自己也忍不住拍手回應。陳如枝攝

更新日期: 1970-01-01 文章分類: 焦點新聞 瀏覽人次: 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