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洪惟助教授領軍  維也納「費加洛廳」崑劇首演

發布日期: 2013-07-08    文/戲曲研究室
兩岸崑劇團在維也納皇宮「費加洛廳」演出《牡丹亭》,受到歐美人士的熱烈歡迎。照片洪惟助教授提供
兩岸崑劇團在維也納皇宮「費加洛廳」演出《牡丹亭》,受到歐美人士的熱烈歡迎。照片洪惟助教授提供

 在中央大學特聘教授、台灣崑劇團團長洪惟助教授的領軍下,六月初台灣崑劇團與北京中國戲曲學院兩岸攜手,在音樂之都維也納帕爾菲皇宮(Palais Pallfy)的費加洛廳(Figaro Saal),演出經典崑劇《牡丹亭》上本,受到歐美人士的熱烈歡迎。這是此廳第一次崑曲演出,深具歷史意義。

兩岸攜手演出 揚名國際

 洪惟助教授表示,費加洛廳建於西元1357年,已有六百多年歷史,莫札特六歲時曾和他的姐姐在此演出,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在此首演,「費加洛廳」因此得名。

 兩岸崑劇團此行是受奧地利科學院維也納有聲資料館之邀請赴歐,成員包括台灣崑劇團團長洪惟助教授、旦角演員楊莉娟、小生演員趙揚強、笛師蕭本耀、鼓師吳承翰;北京中國戲曲學院謝柏梁教授、閨門旦演員顧衛英等,一共七人。

 演出前,由漢學家維也納大學教授李夏德(Richard Trappl)介紹演出團體、表演者和牡丹亭劇情,有聲資料館檔案室主持人布蘭德爾教授介紹崑劇的表演和音樂特色,隨後進行兩小時的演出。

 布蘭德爾是音樂學教授,原研究歐洲音樂,1990年代有機會接觸中國黃梅戲、儺戲,2000年聽到崑曲音樂,驚為天籟,從此對崑曲一往情深。他將畢生積蓄都投入崑曲資料的蒐集和舉辦活動,蒐集的資料和活動的錄影、錄音都歸入科學院的有聲資料館。洪教授所主編的《崑曲辭典》、《崑曲叢書》和製作的部份影音資料都已進入他的收藏。

無字幕的演出 觀眾更加聚精會神

 洪惟助教授說,此次演出難得的是,沒有字幕,因為布蘭德爾教授認為字幕影響觀眾專心體會唱演藝術。他們原本擔心沒有字幕,觀眾不曉得唱演者的意思,沒想到全場觀眾都聚精會神,臉上流露會意的表情,每一折結束,都有熱烈的掌聲,全劇結束,掌聲還達五、六分鐘之久。

 費加洛廳只能容納百餘觀眾,當晚座無虛席,觀眾有科學院院長,各領域的專業人士,歌劇、舞蹈演員、音樂學教授、學生等,來自台灣者有十餘人,多為來維也納學音樂的學者或學生。

海德堡、維也納大學崑曲講座 文化藝術交流

 此次演出前,交流團另於維也納大學和音樂大學舉辦講座,由洪惟助教授介紹崑曲藝術和歷史,謝柏梁教授介紹《牡丹亭》劇本,演員表演〈遊園〉、〈驚夢〉、〈尋夢〉片段,並開放討論。兩校學生都發言踴躍,掌聲鏗鏘有力,有節奏感,演講者、表演者對這樣的掌聲感覺非常欣慰。最特別的是,學生當中竟有七十二歲的長者。顯示歐美人士不論多大年紀,都願意再進入學校學習。

 到維也納之前,交流團6月2日先行於在德國海德堡音樂學研究所做一場講座,講堂只有四十餘個座位,卻湧進一百多人。此次講座採中文,由來自台灣的文化人類學博士生李欣怡翻譯,巧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專家陳平此時也正在德國,專程來聽講。

 海德堡大學成立於1386年,是德國最早成立的大學,海德堡人口十四萬人,學生佔了將近一半,是一個大學城,能在這裡和音樂之都維也納辦崑曲講座和演出,得到熱烈的回應,演講者、演出者都感到充實與喜悅。

因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而得名的「費加洛廳」,首次崑曲演出,深具歷史意義。照片洪惟助教授提供
因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而得名的「費加洛廳」,首次崑曲演出,深具歷史意義。照片洪惟助教授提供

更新日期: 1970-01-01 文章分類: 焦點新聞 瀏覽人次: 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