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嫻」雅敦厚 數學教育「心」發現

發布日期: 2012-06-14    文/王欣雯
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嫻副教授榮獲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之肯定。王欣雯攝
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嫻副教授榮獲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之肯定。王欣雯攝

 心疼數學學習障礙學童,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的跌跌撞撞,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吳嫻研究發現人類對數字、時間及空間訊息處理的心理表徵及運作方式具有交互作用,可應用在教育之上,亦即透過孩童既有知識中的數量感與心中空間感結合,將有利於數學學習障礙學童學習該科目。

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之肯定

 除了獲得中研院2012年「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的肯定,吳嫻多篇論文也被國際知名指標性期刊接受,諸如:《Psychological Science》、《Neuropsychologia》、《Journal of Cognitive Science》等,吳嫻表示人類的「數線感」( mental number line ) 是人類普遍共有的認知表徵,有助將數字及空間的結合,而有數學學習障礙的孩童,部分是「數線感」準確度不高,若對症下藥,透過課堂練習或經設計過後的遊戲,加強數線的概念,可增強孩童對數字的空間感,建議教導國小生數學時盡量具體化、圖像化。

 吳嫻表示我們對各個向度上的量感會不自覺受數字影響,進而影響到我們的動作,該研究可應用在有數學學習障礙的小朋友身上,透過訓練數字與時間、空間表現的結合,活化腦內數量相關的神經元,有效地改善學習障礙。

 吳嫻亦表示,並非玩遊戲就有幫助孩童的數學學習情形,該遊戲是需要經過專家設計,透過大腦學理之應用,藉由多媒體的活用讓教學更具意義,而非僅具活潑性。轉變了傳統式教學,重點在於「概念」的培養,透過日常生活的結合,讓平日所觸及的空間圖像,經轉大腦轉化成有意義的心像,在既有基礎上去學習,自然學習更好。

「心心」相應 擇其所愛

 吳嫻大學時期原就讀化學工程系,因有感自身對於人的行為以及人腦的奧秘更感興趣,雖然化工的終極目標仍可造福人類以及社會,但幾經思索,決定擇其所愛,轉系至心理系。歷經多年學習及研究後,也認為「普通心理學」應列為大學共同必修科目,認為我們要有正確的常識去更了解自己和他人、了解人類如何感知外在事物,以及應用於學習層面之上。

 憶及師承洪蘭教授以及曾志朗教授的碩士班生涯時期,能同時受兩位大師啟發,共同指導,在兩位老師身上學到的不僅是認真打拼的純正學術氛圍,對於兩位樹立的教育高標,愛護學生、言行一致的身教,對於往後自身在教學上也是受益良多。現在吳嫻也帶領研究生,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她會竭盡全力去了解、尊重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學生,盡力將所學傳授後輩,陪著學生一塊打拼,儘管辛苦,但能一同成長,一切都覺得十分值得。

跨領域的綜效

 目前是一個講求「科際整合」的時代,儘管知識的範疇不同,所需的基本能力亦大同小異,大一、大二在化工系的學習方法及數理能力基礎,對於在心理學上之學習助益亦是良多。現今,不同領域之間,透過合作,將理論以及應用結合,去解決更多實際的問題,諸如其與資電學院網學所的合作,將其研究理論藉由網學所的專長,能造福更多學子。或是與中文系、資工系的合作案例,目前正在積極研擬如何協助外籍生更有效學習中文。甚至是應用到神經經濟學,探究關於個人消費行為,人類大腦是如何進行相關決策等等,皆是透過跨領域的結合,跨越文、理、工、商等不同領域的合作,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

 吳嫻談及對弱勢數學學習障礙學童的關懷及教育的付出,眼裡充滿著熱忱。她人如其名,溫文嫻雅,語調中總帶著溫柔,平和易親近。因為喜愛從事質性思辨的過程,享受教學的歷練,讓她一股腦兒將對追求知識的熱情,以及對事物的好奇,透過自身感動傳達給學生,這是她一路走來堅持的奮鬥歷程,她虛懷若谷,透過自身研究力量,讓更多弱勢族群受益,讓社會感受更多關懷與愛。
 

吳嫻教授接受電台訪問,專注聆聽記者每一個提問,對人的尊重不言而喻。王欣雯攝
吳嫻教授接受電台訪問,專注聆聽記者每一個提問,對人的尊重不言而喻。王欣雯攝
更新日期: 1970-01-01 文章分類: 焦點新聞 瀏覽人次: 3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