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教育能改變世界 諾貝爾大師談大學之使命

發布日期: 2012-08-07    文/朱韻璇、陳如枝
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理察‧恩斯特教授蒞臨中央大學演講,展現出普世關懷之精神。石孟佳攝
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理察‧恩斯特教授蒞臨中央大學演講,展現出普世關懷之精神。石孟佳攝

 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理察‧恩斯特教授2012年8月1日蒞臨中央大學演講,吸引爆滿的聽眾。諾貝爾大師展現出世界公民和普世關懷之大器格局,強調「世界未來會變得如何,我們有共同的責任。」大學培育未來的社會領袖,除知識與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子的遠見、倫理和責任。
 
 恩斯特教授以「大學:培育未來具責任感和遠見之社會領袖的搖籃」為題,分享他的治學態度與人生哲學。一開場便談到中西方哲學與科學的領袖。他說,孔子的思想談的是「智慧」、「同情」與「勇氣」;愛因斯坦則說,「生命要為他人服務才有價值」,兩者談的都是普世價值所在。
 
 他在1958年投入科學研究,,致力於核磁共振研究,直至1998年退休,發展出二維核磁共振譜及許多具原創性的研究方法,為物理化學領域帶來蓬勃生機。但當前許多研究者僅侷限在自身專業領域,恩斯特教授則提出「T-model」,除了在自身專業領域之外,更要有社會關懷和全球視野之廣度。
 
未來領袖的特質:技能、知識、遠見、倫理和責任

 他告訴現場學子要常保持好奇心,自發研究、多方嘗試,從試驗和錯誤中學習。研究和教育兩者密不可分,親身體驗才是學習的方法。恩斯特教授指出未來的社會領袖應具有「技能、知識、遠見、倫理、責任」五項特質,技能和知識可透過學習得來,但「遠見、倫理、責任」則需內化教育養成,後三者才是大學教育應有的使命和任務。

 面對今日全球動盪不平靜的現象,他以2008年9月15日引起震盪的金融危機作為開端,指出後續人們不斷討論的金融市場崩壞、道德標準低落、海洋資源濫用、環境汙染、全球政局紛擾等問題其實肇因於人們不重視「倫理」。

 科學研究和商業行為若過度發展缺少倫理的維繫,只重視個人利益,最終產生的只是競爭的惡果。全人類應有身處同一艘船上的共識,透過互助合作才能取得對社會、對世界最有益的回饋。政治、經濟、教育更是我們該投注心力以求社會健全發展的三面向。

 他最後以 Hans Jonas《必履行之社會責任》乙書談到,「世界未來會變得如何?我們有共同的責任」,科學發展若沒有良知,將腐蝕靈魂;商業發展若沒有良知,將腐蝕社會。身為世界地球村的一份子,世界的未來,值得我們深思。

  李誠代理校長說,這場知識饗宴與中央大學近年來大力提倡的「王道文化」、「綠色啟動」理念非常契合,非常期待有機會再邀請到恩斯特教授,進行全校性演講。教務長李光華也表示,中大的辦學目標之一是「培養領袖人才」,諾貝爾大師的演講,無疑是開啟了我們的高度和視野。

聽講學生十分踴躍,國鼎館國際會議廳座無虛席。石孟佳攝
聽講學生十分踴躍,國鼎館國際會議廳座無虛席。石孟佳攝

更新日期: 1970-01-01 文章分類: 焦點新聞 瀏覽人次: 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