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天文所廿週年慶 感念開路先鋒「蔡文祥」

發布日期: 2012-10-20    文/新聞組
中央大學教務長李光華頒贈「蔡文祥小行星」給蔡文祥教授,感念這位台灣天文界的開路先鋒。鄭宇棋攝
中央大學教務長李光華頒贈「蔡文祥小行星」給蔡文祥教授,感念這位台灣天文界的開路先鋒。鄭宇棋攝

 慶祝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成立二十週年,中大特地選在十月二十日這天邀請了歷屆頒贈的小行星回娘家,見證亞洲這塊發現小行星最活躍之地。同時頒贈「蔡文祥小行星」,感念這位台灣天文研究的開路先鋒。中大校友總會也舉辦一場科普演講,由天文所陳文屏教授主講「說盡一夜星空」,分享精彩的天文知識饗宴。

 談起台灣本土天文研究的肇始、全國最高鹿林天文台的籌建,就一定要提起「蔡文祥」這個名字。中央大學特別將2006年8月12日發現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CSBN)通過的175410號小行星,命名為「蔡文祥」(Tsayweanshun),感念這位台灣可見光天文學研究的先驅。

 此外,也邀請了歷屆頒贈的小行星一同回娘家,包括中大、鹿林、嘉義、溫世仁、鄭崇華、鄒族、南投、沈君山、玉山、雲門、慈濟、小林村、中壢、李國鼎、桃園、吳大猷、苗栗、鍾理和、陳其寬、馮元楨等。從歷屆小行星命名之中,尋找其深度意涵,跨科學探索、人文藝術、普世關懷之美。

蔡文祥教授   鹿林天文台的推手

 蔡文祥教授1981年畢業於中央大學物理與天文研究所,為台灣本土培養的第一位天文碩士。他在擔任研究生與助教期間,全程參與中大科學一館天文台建設,於1981年啟用的61公分望遠鏡,為當時臺灣最大的天文望遠鏡。

 1989年學成歸國後,返回母校物理系任教,並擔任天文所第三屆所長,當時引進天文研究用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 電荷耦合元件)相機,是國內第一個專攻天文觀測的學者。臺灣天文界許多人都是他的門生,像是鹿林天文台站長林宏欽,正是他指導的第一屆天文所畢業生。

  當時因中壢市區急遽發展,校內外建設大幅增加,光害污染日趨嚴重。蔡文祥說,中壢校區天文台已不適合從事天文觀測與研究,必須另覓理想的觀測地點。1990年,在國科會支持下,他開始進行臺灣天文選址計畫,歷經三年的視相、氣候、大氣穩定度等條件調查研究後,確定玉山國家公園的鹿林前山為優良的天文台址。

 蔡文祥說,蓋天文台,要考慮的因素很多,過程中曾評估恆春半島、阿里山、合歡山等地,鹿林前山特殊之處是它在環山之間,並非在最高峰處,晴天率高。但空口無憑,要證明這個地點的好壞,必須由長期累積的觀測資料做科學性說明。他一手包辦選址探勘的鹿林天文台,終於在1999年設置完成,自製76公分望遠鏡也正式啟用。

 現居美國的他,仍親自動手於自家後院蓋的天文臺,進行變星觀測,同時進行天文科普的推廣工作。
 
鹿林天文台 一個劃時代的開始

 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所長高仲明表示,中大的天文研究能在世界舞台發光發熱,有賴於蔡文祥教授當年的高瞻遠矚,以及蓽路藍縷的籌設過程。海拔2,862公尺的鹿林前山,沒水、沒電,更沒有路,山青一步一腳印將鐵皮、建材等揹上山,從一只鐵皮屋(觀測站),到現在亞洲最重要的天文觀測據點,蔡文祥教授一手參與選址探勘工作,功不可沒。

 因鹿林天文台籌建,讓中大得以參與多項國際大型計畫,包括中美掩星計畫(TAOS)、與美國夏威夷大學天文所合作的泛星計劃(Pan-STARRS)、與加州理工學院帕羅馬天文台合作的臺灣新世代可見光紅外光學研究-探高計畫(Tango)以及目前最大的地面望遠鏡-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計畫。同時發現許多新天體,從2002年發現台灣第一顆小行星,迄今累計發現約800顆小行星,成為亞洲發現小行星最活躍的地方之一。2007年更發現台灣第一顆彗星「鹿林彗星」和台灣第一顆近地小行星,成果十分豐碩。

中大天文所廿週年慶,邀請歷屆頒贈的小行星回娘家,星光閃耀。鄭宇棋攝
中大天文所廿週年慶,邀請歷屆頒贈的小行星回娘家,星光閃耀。鄭宇棋攝

更新日期: 1970-01-01 文章分類: 焦點新聞 瀏覽人次: 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