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博大精深的涵養 洪惟助獲中國文化部主編金獎

發布日期: 2013-01-14    文/蔡宇安、王欣雯
洪惟助教授為戲曲研究室盡心盡力保存中華崑曲文化的精髓。王欣雯攝
洪惟助教授為戲曲研究室盡心盡力保存中華崑曲文化的精髓。王欣雯攝

    中文系洪惟助教授所編著的《崑曲叢書》,最近榮獲中國文化部「第八屆全國戲劇文化獎」中的「戲曲史論叢書主編金獎」。洪教授自1972年於中大任教長達四十年,其研究走在時代潮流尖端,打造了戲曲研究室許多的世界第一,使中大成為崑曲研究的重鎮,將美好的傳統人文內涵傳遞給後人,讓更多人共享如此珍貴且得來不易的文化瑰寶。

 洪惟助教授於1992年所創立的戲曲研究室,進行戲曲文物、文獻的蒐集整理與調查研究,至今保有上千件世上獨一無二的崑曲相關文物及文獻,濃濃書香味是進入戲曲研究室的深刻嗅覺記憶。中大戲曲研究室主要以崑曲為研究方向,同時著墨於台灣本土戲曲與大陸各地方戲劇之研究,兼具博雅卻又專精的特色。

孤單的先知路途 世界潮流的洞悉

 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李鍾熙曾言:「研究不應該只是追隨世界潮流,更可貴的是走在潮流前面。」洪惟助教授對崑曲的鑽研,始於1990年代初,那時崑曲學術界、藝術界一片岑寂,洪惟助教授不辭辛苦赴中國進行交流,蒐集崑曲文物、文獻,搶先世界潮流先機,保留了許多寶貴的資料,供後人追尋。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崑曲列為首批「人類口述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在世界上開始掀起崑曲的研究風潮,相較於此時才開始注重崑曲的中國地區,中大戲曲研究室早在十年之前便開始蒐集許多文物,也保留許多現已絕版的書籍、影片等資料,提供給國內外的學者一個具有較完整研究材料的資料庫。

注入傳統的血脈 找回失落的感動

 1991年「崑曲傳習計畫」的啟動,邀請崑曲一級演員及樂師來臺灣教學,十年之間聘請了四十餘位傑出師資,讓在大時代下受忽略的崑曲演員,重新找到舞台,找回失落的感動以及重視。洪惟助的真誠付出,也感動不少名家,特將保存一生的文物相贈,如北方崑曲演員韓世昌夫人便將飾《牡丹亭》杜麗娘之戲服斗篷相贈。

不僅如此,中大戲曲研究室收藏不少具有特色的文物,如沈月泉先生的手摺以及曲譜,也收藏俞振飛、周傳瑛等名人的戲服,這些珍貴資料可助後人緬懷前賢,再加上這些文物都是世界獨有,更顯得它的珍貴之處。這是用真誠及使命感所完成的崑曲文化,讓這些有故事、有歷史以及文化背景的珍物,讓更多的人一同用心細細品味之。

一杯茶一張口 如數家珍

    由於館藏資源豐富,再加上研究成果豐碩,中大戲曲研究室出版了世上首部《崑曲辭典》,全書共兩百多萬字,收有一千多張圖片,堪稱是最完備的崑曲辭典。中大戲曲研究室也於2002年出版了《戲曲研究通訊》創刊號,目前已出版七期,往後將每年出刊。

 中大戲曲研究室收藏許多珍貴的文物,如崑曲名家書畫、戲船、藝人泥塑、古老樂器、手抄本、古籍等,因此,中大戲曲研究室規劃成立崑曲博物館來展覽這些文物,好讓這些珍貴文物受到更多的重視及保存。

 戲曲研究室也收藏許多絕版期刊、書籍、影片等,不僅可以透過絕版的期刊來研究戲曲在當時社會中的樣貌,也可以透過於1990年代的田野調查,來印證、補充文本的資料。由於館藏材料多元,許多國內外的戲曲研究學者,專程訪問戲曲研究室,一睹珍藏或找尋資料。

 此外,戲曲研究室亦藏有一萬餘冊戲曲相關書籍、三千多冊期刊,和六千多片戲曲。有感於崑曲演員的凋零,曲目的減少,戲曲研究室保有許多珍貴的演出資料,並將這些檔案數位化,以利保存和使用。

中國文化部「第八屆全國戲劇文化獎」得獎名單:

有關崑曲之研究及文獻資料整理,獨步全球,領先世界潮流。王欣雯攝
有關崑曲之研究及文獻資料整理,獨步全球,領先世界潮流。王欣雯攝
更新日期: 1970-01-01 文章分類: 焦點新聞 瀏覽人次: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