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天橋上的魔術師-吳明益校友的創作歷程

發布日期: 2013-05-14    文/校園實習記者許巧蒨、羅健祐


 「創作不能教」,是中文系吳明益校友求學期間修習黃春明教授課程時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此句話也讓吳明益細細品嘗許久,進而內化成自己的獨特觀點。在此同時,吳明益的創作不僅打破了年齡的限制,也將文學、藝術、科學三個領域融合,形成一種令人深深著迷的特點。

 「所謂創作,是二十歲的人可以想像,四十至六十歲的人之生活;而六十歲的人可以回頭寫十八歲的生活,而且寫得栩栩如生。」吳明益分享說。

探索學問 啓迪自我 

 吳明益的童年於家中經營的小鞋店度過,當時家裡連一本書都沒有,幸運的是,他和哥哥姐姐的年齡差距很多,「當他們變成文藝青年時,我還是個兒童!」也讓他和文學有了接觸。此外,吳明益的母親從小就教育他「人不能誠實」,欺騙是人生的本質,這或許也是他後來成為作家的因素之一。
 
 從小喜愛繪畫的吳明益,受制於家中傳統觀念,未朝此方向發展。大學迷上攝影的他,在暗房洗照片時,牆上貼滿了每個人失敗的作品,反而讓他覺得相當美麗。從這件事,吳明益提到,現在大學生和早期大學生最大的差別在於「熱情」,熱情才能啟發動力。童稚時期的繪畫基礎再加上大學時期的攝影能力,為吳明益打開更寬廣的世界視野,並為其創作增添幾抹不一樣的色彩。

創作特點 融合四方

 吳明益的創作不僅僅侷限於文學,關於自然、生物等等的材料都成為他寫作的素材之一。在2000年出版的《迷蝶誌》即是一本始於意外,終於幸運的創作。為了增進擔任解說員的專業能力,吳明益每天上山去研究蝴蝶,仔細地觀察其些微的差距,詳細地記錄每種品種相異的特徵,如此的毅力以及周詳的觀察,造就他生物層面的能力,也出版了《迷蝶誌》這本極具深意的創作。

 吳明益提及國外的散文創作具有中國古代文學的特點,即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特色,融合了許多的概念去創作出一種新的文章風格。他強調文學作品都是注重於「反派」的,但是台灣的文學教育卻跟此觀念相差甚遠,「翻牆出去才是文學本質,在課堂睡覺是植物人。」他引用楊牧的話,強調一篇文章是否被編入教材所作出來的結論。

 席間吳明益也引用了中文系教授康來新老師的一句名言:「人文教育的投資是非常昂貴的!」他認為自己非常幸運,遇到一群願意投資人文教育在自己身上的同儕。也鼓勵學弟妹多多去嘗試,跨足學習不同領域的東西,以增進自己的才識,使自己的世界更寬廣!

更新日期: 1970-01-01 文章分類: 焦點新聞 瀏覽人次: 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