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2016匹茲堡發明展金牌得主 栗永徽:順服逆境 必有祝福

發布日期: 2016-07-18    文/溫立安
資工系栗永徽助理教授團隊參與2016年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榮獲Electronics 類金牌榮譽。照片栗永徽提供
資工系栗永徽助理教授團隊參與2016年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榮獲Electronics 類金牌榮譽。照片栗永徽提供

中央大學資工系栗永徽助理教授今年六月帶領實驗室學生:林智玉、陳禾軒、鄭博仁與助理紀岱延,一同參與2016年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The Invention & New Product Exposition,簡稱 INPEX 2016),以「具虹膜辨識功能之智慧眼鏡」獲得Electronics 類別的金牌榮譽,為校爭光!

智慧型手機發展為穿戴式裝置是現今的科技潮流,繼智能手錶(Smart watch)之後,栗永徽發明的「具虹膜辨識功能之智慧眼鏡」是近年來新興科技產品的趨勢。在鏡架內部放置具Android系統與軟體的CPU、透過鏡框旁增加的小型紅外線鏡頭與立方投影,未來不再需要攜帶手機出門,僅需短短幾秒照射虹膜,就能像鋼鐵人電影中的穿戴式裝置一樣操作科技產品。如此輕、薄、短、小卻有力量的設計,且已具有產品的基本架構,讓栗永徽的此項發明在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INPEX)中大放異彩,吸引眾人的目光。

虹膜辨識 走在科技最前線
將生物辨識的研究運用到科技產品早已不是新鮮事。近年,智慧型手機已經能使用指紋解鎖、聲紋操控。但在生物識別當中,虹膜辨識(Iris recognition)是目前尚未完全普及的生物辨識技術。栗永徽說,有「虹膜教父」之稱的英國劍橋大學John Daugman教授曾計算過虹膜辨識的精準度,透過九百多萬次的虹膜比對結果,沒有出現過錯誤測試,換言之,虹膜辨識是準確度最高的生物辨識。

高精度虹膜辨識技術是利用特殊功率的紅外線鏡頭偵測虹膜的肌肉組織,包覆在眼睛中心、黑色瞳孔外的虹膜,除了粗淺的顏色辨別之外,表面具有多條紋溝與小坑,其形成的圖像豐富且隨機。虹膜的結構特徵在母體胚胎時即已成形,且終身不變,如同大眾熟知的指紋及聲紋,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難以模仿。

當虹膜辨識技術趨於成熟、逐漸受人重視,運用的範圍也將越發廣泛,栗永徽認為,雖然以現今技術還未能把紅外線鏡頭與智慧型裝置完美結合、軟硬體功效提升至最高,但未來兩年將會是科技界的關鍵轉捩點,一旦突破了光學的困難,猶如科幻電影中主角的穿戴式裝置指日可待。

同心合一 眾志成城
栗永徽表示,當初就讀美國匹茲堡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班時,人臉辨識是他的第一選擇,指導教授卻鼓勵他做虹膜辨識的研究。在那時,虹膜辨識並不是研究趨勢,懂的人不多、選擇研究的也不多,尤其專利幾乎都被英國John Daugman教授所包辦。當時,他雖不能理解教授的安排,但身為虔誠基督徒的栗永徽相信「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上帝的。」他最後選擇順服。

「上帝關了你一扇窗,必然為你開啟另一扇窗。」栗永徽微笑地說,因為當初的順勢而為,現在才能在虹膜辨識的研究上有所成就。在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學中心的三年計畫中,研究團隊的努力與廠商的高度配合,讓他能夠在一年內完成了兩年的進度。但栗永徽將一項研究的完整與成功,歸功於團隊成員的團結,單靠個人的能力是無法完成的。「凡一國自相紛爭,就成為荒場;一城一家自相紛爭,必站立不住」栗永徽引用《聖經》馬太福音說,當一個團隊擁有了共同的目標,各自發揮長項、相互彌補,必能將效率發揮最大化。

從小成績頂尖的栗永徽,求學路十分順遂,但不因此驕傲自衿,他鼓勵學子,培養廣泛的興趣、學習宏觀的歷史,必能從中獲得靈感與教訓,並且學習當個能在生活中尋找樂趣的人。 

栗永徽助理教授(右)將榮耀歸功於他的團隊。照片栗永徽提供
栗永徽助理教授(右)將榮耀歸功於他的團隊。照片栗永徽提供
栗永徽助理教授親切解釋「具虹膜辨識功能之智慧眼鏡」之功能。陳如枝攝
栗永徽助理教授親切解釋「具虹膜辨識功能之智慧眼鏡」之功能。陳如枝攝
更新日期: 2016-07-25 文章分類: 焦點新聞 瀏覽人次: 1433